俄对华毁约有苦衷 原来我们真的冤枉了他们!
2016-11-23 14:14:06



关于中国引进苏-35进行的谈判由来已久。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年内俄罗斯将把首批四架苏-35战斗机交付中国。但是有俄罗斯官员称,为了防止中国仿制苏-35战机的先进技术,中俄还需要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有人称俄罗斯就是要“毁约”的节奏。那么,俄究竟是要毁约还是另有苦衷呢?

在国内很多人一直质疑苏-35的性能,还赶不上中国在研的三代半战机以及歼-20。事实上,苏-35战机跟第五代机只有一步之遥,作为苏-27的重大升级型号,与俄现役的苏-27相比,苏-35的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改进了机体,使其航程更远,机身容量更大,结构强度更强,并进行了一定的隐身处理和局部气动修型。其次,换装了推力更大,推重比更高、采用矢量喷管的117S发动机,使之具备了更强的机动性。其次,苏-35采用了全新的航电设备,包括全新的玻璃化座舱,数字化线传操作系统和全新的传感器。客观来讲,苏-35已经大幅优于现役的国产三代战斗机,包括歼-10A和歼-11B。

而在某些技战术性能方面与F-22也是在伯仲之间。就空战来说,F-22的优势在于先敌发现。然而,F-22在面对苏-35时,却不容易转化为战术优势。因为其挂载的AIM-120C7空空导弹射程虽为114千米,但要有效攻击RCS大幅下降且具有高机动性能力的苏-35,需要接近在50千米左右发射才行,而这已是苏-35雷达的有效发现距离,苏-35也可发射中远距空空导弹进行攻击。即使F-22使用射程180千米的AIM-120D空空导弹,也需要接近到70千米-80千米左右发射才有效,而这仍处于苏-35雷达有效发现距离的范围。不仅如此,如果是进行近距离空战,由于F-22隐形性能消失,那么在两型战机都具有超机动性,并且挂载的格斗弹都具有大过载,大离轴发射角和高灵敏红外导引头的情况下,鹿死谁手还真很难说。

不少人认为中国采购苏-35是为了借鉴117S发动技术,以为歼-20装备先进的国产发动机。但实际上117S发动机只不过是AL-31F发动机的衍生型号。从目前来看,歼-20已小批量装备部队,这说明中国希望在使用时能够发现一些小的问题,并在进行大批量生产时进行改进。单中国不可能对该机发动机进行大改,因为这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且中国也不会允许在航发问题上装备外国的产品。至于“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中国已经广泛使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这就意味着没必要回过头来再学俄罗斯的无源相控阵雷达了。因此,中国采购苏-35根本就是不是为了借鉴苏-35的技术,而是为了在歼-20尚未大批量服役前应对隐身战机,特别是美国的F-22“猛禽”。

近期,俄加大了在叙利亚的空袭力度,北约则针锋相对地加强了军事部署。俄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苏-33、苏-24以及米格-29。但在这三款战机表现不尽人意。因此,俄最新生产的4架苏-35直接飞赴了叙利亚战场。俄罗斯的苦衷在于,一方面已经答应了向中国出口苏-35战机,另一方面在中东战场上又要有先进战机撑场子。在自己有需求,而又不能直言无法交付的情况,只能以需要签署“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来拖延苏-35的交付时间,而并非真要“毁约”。

俄推迟交付苏-35惹来中国网民的不满,认为其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虽然这些批评的观点并非全无道理,但这也反应出了苏霍伊公司不得不为国家利益而作出失信于人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网民跳出来抨击,倒也是人之常情。当然,无论俄罗斯是否毁约,永远要记住“靠人不如靠己,打铁还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