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向中国喊话,希望中国劝导伊朗不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美国为啥如此急切,是因为其在中东战略失序下的慌乱,而中国被推上 “调解者” 的位置,也折射出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
霍尔木兹海峡,这个连接波斯湾与阿拉伯海的咽喉要道,承载着全球约 30% 的海运石油贸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一旦伊朗封锁海峡,石油供应链将遭受重创,直接引发全球油价暴涨。美国担忧的并非只是自身能源安全,更在于其金融霸权与全球经济的稳定。美元与石油挂钩的体系,使得油价波动直接影响美元地位;同时,油价飙升将推动全球物价上行,打乱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节奏。卢比奥口中 “损害中国利益” 的论调,看似站在共同利益的立场,实则试图将中国拉入美国主导的中东秩序框架中。
图片
然而,追根溯源,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美国长期在中东推行霸权主义,偏袒以色列、打压伊朗的政策,不断激化地区矛盾。以色列在军事上的激进行动,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支持与默许。如今危机逼近,美国却将责任抛诸脑后,试图让中国为其 “收拾烂摊子”。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既暴露了美国在中东战略的失败,也凸显其在国际事务中不负责任的态度。
从全球视角看,霍尔木兹海峡封锁确实会引发连锁反应。
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主要能源进口国,以及欧美发达国家,都将因油价暴涨面临经济衰退风险。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剧增,将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加息应对,原本寄希望于降息刺激经济的计划彻底泡汤。而在这场危机中,俄罗斯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最大赢家。作为全球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俄罗斯不仅能从油价上涨中获益,还能借此提升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或许正坐观局势变化,静待收获地缘政治红利。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这场危机中的处境虽有风险,但并非毫无转圜余地。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尽管伊朗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国之一,但其石油进口量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一成左右,而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这一格局的形成,有效降低了中国对单一能源供应国的依赖,增强了能源安全韧性。不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仍需警惕油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的间接冲击。
在这场中东乱局中,美国的蛮干、以色列的暗笑、伊朗的发飙,共同构成了紧张的地区局势。而中国的 “无奈”,则源于大国责任与自身利益的平衡考量。
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任何国家滥用武力、破坏地区稳定。面对美国的 “求助”,中国不会轻易被裹挟进他国的战略棋盘,而是会坚守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推动各方通过和平谈判化解危机。而不是让个别国家的私利凌驾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