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讨论,运-20的原型机和初产机是用D-30KP-2,还是WS-18呢?
中国在2005年曾向俄罗斯订购34架伊尔-76运输机、3架伊尔-78加油机,付了10亿订金。可是后来这个单子黄了,原因就不说了。钱被用掉了,俄罗斯也还不了这笔订金,经过多次商讨改成提供D-30KP-2,毕竟当时我们二三十架伊尔-76,总要换发动机的嘛,再说轰-6K用的也是这个发动机。能拿回有用的货,终归是个不错的结果。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10亿后来用与在俄罗斯淘的两批二手伊尔-76,3 + 18架、今年全部交付(去年曾发过图和表格)。这些飞机早已停飞,都是需要重新维修的,维修费也不少钱。看到中国进口二手伊尔-76,乌克兰也想卖,签了三架伊尔-78加油机,乌克兰攒了一年才搞出一架。
不管这么说,D-30KP-2前后进口了两批55 + 184 =239台是有公开报道的,其中第一批55台是在2009年完成交付;第二批的184台是2012-10-16在雷宾斯克签约,协议要求2012—1015年分别交付12 +60 +72 +40台。至今没有报道有新的订单,即使是在谈判,俄罗斯媒体也大力宣传。因为中航成发已经在生产WS-18。
那么这些D-30KP-2都用在哪儿呢?是否还剩、或剩多少?可以来做一道数学题。
1、进口20架伊尔-76(B4030—4049),加上21架二手机,共41架,如果留25%备换发动机,就是41台。
2、去年底在楼里发过一贴,当时轰-6K正在换装第五个团。每团有24架(之前以为是18架),因为8师24团有一架H-6K的编号是11199(该团第20架)。那么生产这120架就需要240台,即使每团20架也需要200台。
3、试飞的运-20原型机至少有六架,那么少说也需要24台发动机。
以上三项之和是265—305台,也就是说进口的239台早就不够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会说伊尔76不留备用发动机,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仔细跟踪进口的每批AL-31F与歼-10A的生产量,就会发现都留了20%的备用发动机。总不能让伊尔-76因为一台待修的发动机就趴窝吧,更不可能像俄罗斯那样拆东墙补西墙,搞得出勤率只有不足60%。我们不差钱,军委要求随时准备打仗(包括抢险救灾),空军的口号是“首战用我”,怎么能干这种“因没有更换的发动机而趴窝”的傻事。唯一的解释就是:
1、后期生产的轰-6K已经用上WS-18。(下图,WS-18的性能优于D-30,推力13.2吨)
2、运-20的原型机里有的是采用WS-18,因为只有这样,定型后进入批量生产的运-20才可以用WS-18。
即使大部分轰-6K采用WS-18,留给生产运20的D-30也没多少。不可能用D-30定型了还没生产多少,又停产再用WS-18定型一次才接着生产运-20。H-6K和运-20都是空军重点发展的战略武器,它们的生产和使用的命运怎么能让俄罗斯来掌握呢?
之前在一篇判断某架运-20的发动机是否是WS -20的点评中说过:WS-20用于加长版运-20。因为字数有限没说清楚,并非指WS-20只能用于加长版运20,而是说16吨推力的WS -20可以用于开发运-20加长版。只要进度快,同样会用在目前的运-20 上,而且能达到66吨的设计运力。
当然在生产WS-20版的运-20之前,同样是要经过严格的试飞。此前有一幅卫星图片,与空警2000对比,能看到这架伊尔-76已经换了四台WS-20,说明比去年只装一台的试验又进了一步,同时说明WS-20已经成熟,现在很可能已经定型。
那为什么不推迟一两年,直接生产WS-20版的胖妞(那样岂不更省事),而是要加紧生产WS-18版的呢?因为空军着急啊,中国就那么一点伊尔-76,而且还无法运主战坦克、直升机、远程防空导弹、雷达之类的大件装备。何况我们还急需真正意义的加油机,轰油-6只是试验和训练,没有大量改装。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根据之前发的那个112师的主要装备(机步旅约60%装备),算一下要空运它们需要多少架次的运-20,假设人员和补给都由运-7、8来运输。要让陆军“飞起来”,不仅仅指的是建设陆航,也包括空军战略运输能力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