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4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4%,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2.5%,服务价格上涨2.0%。蔬菜和畜肉类价格,录得最大涨幅,价格涨幅分别为22.6%和20.1%。而4月PPI同比下降3.4%,跌幅连续4个月收窄。
CPI上涨缘何而来,未来又何去何从?
在分析CPI上涨的主要原因时,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随着应季鲜菜大量上市,鲜菜价格环比大幅下降。不过,受清明和“五一”两个小长假影响,飞机票、宾馆住宿等部分服务价格上涨较快。
除此以外,天气因素、人力成本上涨、流通环节成本上升、投机资本炒作,也是构成此轮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另外,今年一季度,我国新增信贷4,61万亿(1人民币折合约0.1534美元),创单季历史新高。远超经济增长潜力的货币投放量,最终将以不同方式反映到物价上。毕竟,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总表现为货币现象。
对于未来CPI将何去何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全年CPI将保持一个温和可控的状态。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蔬菜价格开始回落,猪肉价格涨幅趋缓,食品型的通胀压力有所减轻,制造业依然产能过剩,价格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预计今年全年CPI料将维持在2.1%左右的水平,整体通胀压力不大。
而前段时间甚嚣尘上的人民日报发表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中,对于当前物价问题有两个重要判断:
一方面,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工业品价格总体下降的趋势一时难以根本改变,物价普遍大幅上涨缺乏实体支撑;
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充裕,居民消费能力旺盛,出现严重通缩的可能性也不大。这再一次印证了上述观点。
CPI三连平破"中国经济滞胀风险论"
全球市场普遍关注中国CPI和PPI数据,是因为这些宏观数据牵连着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势。但在中国经济学者和市场人士看来,目前并没有迹象显示相关政策会因为所谓的通胀压力而发生大幅转变。在"三连平"的CPI和同比降幅连续收窄的PPI背後,是中国经济不存在发生滞胀风险的客观现实,整体看来,当前中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企稳进程仍在积极延续。
说到底,CPI的表现反映了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政策把握这两方面。让我们来抽丝剥茧,看看目前实体经济的情况和货币政策环境究竟如何。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6.7%,这被众多业内权威视为“企稳”的信号。然而,5月9日,官媒人民日报一位“神秘权威人士”的解读,为盲目的乐观派浇了一盆冷水。
对方认为,中国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有缓解,一些新问题超出预期,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走势。
“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
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上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灭,那才是真正两难,左右不是。”
神秘权威的一番观点,被市场各方解读为重大信号,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从稳增长下强力刺激,朝调结构促改革方向回归。政府或将缩紧货币闸门,重新要求去杠杆,淘汰产能过剩、消灭僵尸企业情形不可避免。有分析认为,我国政府往下更多强调的是改革,而非增长。
从政府货币政策意愿来看,民生宏观研究团队认为,货币宽松不会因此转向,但考虑到增长企稳,宽松的边际在减弱。
而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鉴于一季度有企稳的迹象,所以目前货币政策暂时处于“观察期”,短期收紧概率较小。有下行压力的时候就需要政策托一托,如果稳定了政策就要淡出。
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剑走偏锋OR放对大招?
事实上,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调节总需求的三大工具之一,经常为央行所用。然而,事实上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用错则对一国经济有致命打击。
毕竟,货币可以超发,资源则无法再生。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然而事实证明,任何国家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均要面临重重险阻和困境,关键在于政府和社会怎样应对。
日本情况就是如此,当前,很多人将日本衰退和广场协议联系起来。的确,当前日元升值,尤其日本央行货币宽松,是促成资产泡沫的重要因素。在后来日本政府却选择大幅提高利率,主动刺破楼市泡沫,这在一般人看来无疑是“愚蠢”的选择,但恰恰透射出日本政府的“理性”。
毕竟,如果继续放任泡沫丛生,将会让越来越多企业和银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当所有企业共同沉迷于投资产投机时,无疑将成为日本的噩梦,彻底走向沉沦不可避免。目前来看,日本当年主动“断臂”,虽让社会付出惨痛代价,但保住了经济长足发展的内核。
反观目前的中国,比日本当年更加严峻。日本经济在衰退之前,已经步入富裕国家行列。而中国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层面,并不能和其同日而语。
并且,日本当年强大制造业,一度将美国企业逼入墙角。而现阶段,无论从品牌影响力,还是产品核心竞争力上,中国与日本企业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数据显示,世界100家大创新企业中,日本企业有28家,日本汽车、电子产品机器人、数控机床等仍占据全球相当的市场份额。
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资产泡沫,和僵尸企业规模,比日本当年更为严重。如果维持现状,则需要央行源源不断放水,这不仅导致社会负债率高企,而且对人民币长期汇率构成不利影响。
通货膨胀、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债务杠杆,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粗放型发展模式的魔咒。稍有不慎,“权威人士”所预警的金融系统性危机就会发生。
因此,被迫紧缩货币,并且针对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痛下杀手”,将成为中国政府接下来必须直面的问题。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处理好“稳”与“调”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把深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要加减乘除并用。在去掉无效产能的同时,也要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