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时间之内,F35B战机居然出现了连续2次的事故。事故结果非常接近,都是机头部分先接触跑道,也就是出现了“以头抢地”的现象。当然2次事故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其中一次虽然机头接触跑道,但是撞击幅度相对比较轻。出事飞机进行修复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另外一次则是从几十米的高度坠落,飞机的头部先碰触地面,这样就属于磕的比较重了。整个飞机有直接报废的可能性。那么2次事故的具体过程又是什么样子呢。第一次比较轻的事故,是有动图的。其实是由地面牵引车牵引一架F35B在跑道上滑行,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前机身突然剧烈的抖动起来,此时发现牵引杆直接脱离了F35B的前起落架,实际上就是把这架F35B的前起落架结构给直接拉崩了。先前的前机身抖动,
就是前起落架折叠机构出现整体崩溃前的共振引发。随着前起落架折叠结构的被拉崩溃,整个前轮与前起落架杆直接向前断裂,于是脱离拖曳的F35B直接一头“跪倒”在跑道上。整个事故分析下来,可知F35B的单轮单柱前起落架是非常纤细脆弱的。因为牵引车只牵引了这架F35B本身在滑行,整个水平面的牵引力不过几百公斤力,居然把前起落架的折叠结构直接拉崩溃。这说明F35B为了短距离STOVL起降,不断的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结果把极为重要的前起落架折叠结构缩水为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因此才出现了简单牵引就拉断的奇葩事故。而第二个接近地面的坠毁事故,则技术问题可能更大更顽固,很可能算是F35B从胎里就带来的,自始至终都无法修改的技术痼疾。从这架坠落在跑道上的F35B,
的失控坠毁全过程来看,似乎是在接近地面20到30米的高度上突然失控的。而失控的主要表现,是前后机身的高度差突然增大!前机身突然下沉,无法保持整个机体的水平。此时驾驶员感觉无法控制,于是就在机头下沉撞击地面前的瞬间弹射了。而飞机本身其实也不是自由落体着地。从最终坠落前的画面来看,此时飞机的前升力风扇与后主喷管似乎还在向下喷气产生向上的升力。因为飞机在碰触地面前,明显可以看到继续向下扇风与喷气,在周边吹起来的尘土与烟雾。坠落前的飞机仍然整体有正升力,但是其力矩却失去了平衡,导致机头最向下。如果此时飞机距离地面的高度在100米以上,那么最终会因为升力不平衡出现侧翻或者机头直接垂直插地的麻烦,结果会摔的更狠。那么为何,
前升力风扇与后喷管都在工作,全机却失去了整体平衡?狼山认为与升力风扇与尾喷管的工作方式不一致有很大的关系。前升力风扇是与主发动机通过动力轴机械联动吸气扇风产生升力;而尾部的主喷管是喷射的热气流。这样贯穿前机身的升力风扇,很容易产生整体气流下洗的现象,而尾喷管却不会产生负升力。两者力矩突然不平衡,F35B的飞控也来不及反应,于是就一头栽下来了。当年雅克141前部是2个小型热喷射升力发动机,但是F35B在设计时认为2台小喷射发动机在平飞时不工作是累赘。于是一定要用机械联动的升力风扇。但是却导致低速下全机升力模式不平衡。最终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高坠毁率是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