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一次下水4到6艘,全批次不少于2X艘
2020-06-19 08:27:02






洞95这个称呼,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的记忆里,没有20年也有15年了。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在不断的变。20年前,每秒10亿次到百亿次浮点运算的计算机还在“超算”的入门门槛上,而现在几乎所有人手里的智能手机的主核的运算速度恐怕都超过了这个标准。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其实某个项目的代号,对比其具体落到实处的装备本身,很有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001A改称002的例子。也就是说,20年前规划期间的洞95,未必就是现在正在生产线上甚至已经下水的洞95;当年的规划,很可能被算作了洞93系列的C或者D型。而最终被确定为洞95的型号,在20年前被叫做洞97也说不定。比如在20年前的规划中,能用上自循环的一体堆就是标准的下一代;而现在老编号的后期改进批次,已经全部用上了自循环一体堆。早就超过了当年的最高规划。
如果目前某种实艇,能够被称为绝对的全新下一代艇。那么高速静音航行、6万轴马力以上的全电无轴泵推推进、艇首超级声呐、侧面大型被动声呐、拖曳声呐阵列、主单壳艇体,噪音水平在105分贝以下、采用全新的高智能鱼雷和巡航导弹这些世界领先的标准全部达到,才能叫真正的洞95。但是由于形势的需要,并不会全部一次性达到所有的世界一流标准才开始加速生产。因此过去规划中的所谓洞95,很可能具部降低一档要求实现快速生产装备。比如仍然叫做洞93的某种最新改进型,和真正的洞95,最终实现了部分交叉生产。这种现象在水面主力舰中早就是常态。比如在洞55出现以后,洞52DL仍然有大批的新订单。可能当初谁也没有想到,洞52D系列一次性下单了25艘甚至是26艘之多。在水下的战力要求甚至比水上还高的情况下。不论是“老式”的洞九五;



还是真正的洞95,出现前所未有的大批量和交叉生产,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真正的洞95,可以看做是水下的洞55,一步到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批量更大的老式洞95,这里姑且称其为洞93D,很有可能就是水下的洞52D,批量很可能会更大。过去的洞93B,在采用双壳体结构下已经做到了极致。先进核潜艇要求必须实现高战术静音航速,也就是在18节航速距离1米处,1000赫兹谱级下噪声水平低于110分贝。要想实现高战术静音航速,一是采用泵喷甚至是永磁无轴泵推推进,取代7叶大侧斜螺旋桨,解决高航速下传统螺旋桨空泡噪声急剧增大的问题;二是采用单壳体结构减小湿表面积,降低摩擦阻力和流噪声,双壳体结构舷间液舱和流水孔在高速航行下会产生较大的流噪声。因此不论是洞93D和洞95,都会追求高航速、大潜深、大武器载量、声呐更远距离探测;采取综合降噪隐身措施、两侧肩后鱼雷发射管布局,具备8个甚至10个重型鱼雷发射管,一次性至少接战对手3个水下目标或者反复攻击3到4次。艇首空间全部安装共形阵声呐换能器,采取大面积舷侧阵。全动电力输出舵面和收放拖曳阵。这些要求综合起来,非常考验新一代艇的设计能力。



要在采用单壳或者单双混合壳体的同时还能确保25%以上的储备浮力,就可以达到超越弗吉尼亚级最新批次的设计水平。已完全突破的第3代一体化布置自然循环压水堆已经是标配,采用套管式直流蒸汽发生器,自然循环比率高,热功率超过20万千瓦,输出轴功率5.5万马力;到洞95上可超过6万马力。最高水下航速都在35节以上。耐压壳本身直径在12米以上。可携带24枚鱼雷和至少24枚垂发攻陆或者超远程反舰导弹。导弹可在200米以上任何深度自由发射,不必靠近水面发射暴露行踪。除了性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生产装备速度也会逐步加快。由过去的一次下水2艘左右,变为新老厂区同时发力,一次下水4艘甚至更多,总批次预计在2X艘以上,至少包括1X艘洞93D和至少X艘洞95,最终达到当年生产4艘,下水4艘,舾装4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