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领空击落了美军一架无人侦察机。随后,特朗普在授权美军进行军事打击后突然撤销了命令,引来国际舆论的一片哗然。至于取消原因,特朗普给出的解释是一旦发动军事打击,伊朗将死亡150人,这与击落无人机不成比例。有分析称,特朗普最后收回开战命令,是因为担心发动新的战争而丢掉国内民众的选票。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特朗普在总统竞选之初就表现出了对伊朗的强硬态度,他多次抨击伊核协议,称其为“史上最糟糕的交易之一”,而他也正是带着对伊朗的强硬态度正式当选的美国总统。与以往历届美国总统不同,他上台并没有“翻脸不认账”,而是一一兑现自己的竞选承诺,撕毁核协议并重启对伊朗的严厉经济制裁。因此,特朗普不仅获得了国内军工利益集团支持,而且还获得犹太利益集团的拥护,其国内支持率一路飙升。然而,在德黑兰仍严格全面履行伊核协议的情况下,特朗普却执意撕毁核协议,不仅伤害了欧洲盟友的利益,也让德黑兰对华盛顿仅有的一点信任荡然无存,拒绝与华盛顿进行新的核谈判。

众所周知,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历届美国政府都对伊朗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但奥巴马总统却是个例外,他希望通过签署核协议,并以这种“招安”的途径慢慢改造伊朗,从而对伊朗政权进行和平演变。不过,特朗普却认为,伊核协议签署只是个临时协议,美国不仅要限制伊朗的核能力发展,更要限制伊朗的弹道导弹计划和地区扩张,并期望通过“极限施压”的手段,让伊朗国内发生“内讧”,直至政权崩溃。不难看出,无论是奥巴马,还是特朗普,虽然对伊朗采取的途径和手段不尽相同,但实现对其进行政权更迭的战略目的却是一脉相承的。

事实上,特朗普在核协议上的背信弃义,让德黑兰更加坚信,就算其放弃核工业,放弃弹道导弹计划,甚至连厨房里的菜刀都放弃,美国仍不会改变对伊朗的敌视政策和活动。而向华盛顿做出妥协和让步就意味着自取灭亡,这已有前车之鉴。当年,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持续对其施压经济制裁和军事压力,萨达姆被迫做出让步,允许西方进行核查,但一包神秘的“洗衣粉”却让他死在绞刑架之下。同样,利比亚的卡扎菲担心自己成为第二个萨达姆,主动放弃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让西方为之欢欣鼓舞,卡扎菲也一度成为西方国家的座上宾,但利比亚“自废武功”后,卡扎菲随即就惨遭西方的毒手。横向对比,北韩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发展核能力,不仅获得了大量经济援助,而且就连特朗普也不得不默认这种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特朗普在空袭伊朗“临阵退缩”后,美国国内就强烈批评称:“北韩在看,阿萨德在看,我们美国所有的敌人都在看。一个多月以来,除了伊朗不断挑衅,美国什么都没干,特朗普软弱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甚至还有人公开要求特朗普引咎辞职”。其实,特朗普并非什么都没干,只是他想干的太多,尤其是要在亚太大干一场。而德黑兰也恰恰看到了华盛顿根本无暇全力对付伊朗,才敢主动攻击美军无人机。伊朗军方还扬言称,如果美军机再敢入侵其领空,仍然照打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