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一天会谈结束,双双沉默了,特朗普承认:中国态度很强硬
2025-07-31 04:20:27



瑞典斯德哥尔摩,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持续了五个多小时,从午后直到晚间八点。当谈判进入 “休息时间”,出口处等候的记者们终究没能等到只言片语,中方谈判人员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都步履匆匆,全程保持沉默。

从双方离场时的姿态里看:要么是谈到疲惫,要么是内容敏感至需严守口风,但无论哪种可能,都指向一个事实 —— 谈判绝不轻松。图片

此时的时间节点本就敏感:5 月达成的中美 “关税休战协议” 将于 8 月 12 日到期,留给双方的窗口期已不足一月。若此次谈不拢,贸易战升级的阴影将再度笼罩全球经济,全球供应链也可能随之震荡。如今全球矿产、芯片、稀土等关键资源的流通,早已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任何贸易壁垒的重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美方的诉求从贝森特的表态中可见一斑:“希望能评估协议落实情况,关键矿产必须要流通起来。”“关键矿产” 的指向再明确不过 —— 稀土。作为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中国在稀土开采、加工领域的优势,始终是美方的 “心结”。而除了稀土,关税、中国从俄伊购买石油、芬太尼等议题,也在谈判桌上形成角力。

关税问题的核心,在于美方此前以 “芬太尼原料流通” 为由加征的 20% 特殊关税。美方坦言不会轻易取消这部分关税,理由是 “若取消,对华关税将低于欧盟、日本,在政治上站不住脚”—— 本质上是怕被指责 “对华软弱”。但明眼人都清楚,美国国内毒品泛滥的根源在自身,将其归咎于中国并加征关税,本就是甩锅之举。如今这 20% 的关税,成了双方博弈的焦点:中方要求纠正不合理关税,美方则困于国内政治压力难以松口。

谈判中场时,远在苏格兰打高尔夫的特朗普突然向媒体放话:"我必须说,中国这次表现得很强硬。"

这不是他第一次用 “强硬” 形容中国,但其补充的 “我们都强硬,很快会有事发生”,更像是施压。不过特朗普或许忘了,中方的 “强硬”,从来不是无端对抗,而是对 “无原则妥协” 的拒绝。《人民日报》会谈前一天的表态 “诚意不等于无原则的妥协,磋商有底线,合作有原则”,外交部重申的 “平等、尊重、互惠”,早已划清了底线。

美方的姿态其实充满矛盾。一方面,为避免激怒中方,近期暂停了部分对华科技出口限制 —— 比如放松英伟达 H20 芯片出口管制,商务部甚至下令 “不要采取过于强硬的举措”;另一方面,内部仍在算计:原计划的芯片限制被评估为 “效果有限”,因为中国的 “稀土牌” 可直接回击。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美方的纠结:既想施压要利益,又怕彻底谈崩。

从谈判阵容看,主导者多为务实的商业派,而非强硬派。这意味着美方当前的动作,更可能是为后续领导人会晤铺路,最终大概率以 “贸易休战期延长” 收场。即便只是维持现状,也已是积极信号 —— 至少能稳住市场预期,避免 “贸易战” 字眼引发全球金融震荡。图片

说到底,这场谈判是中美在 “抢时间” 与 “争话语权” 的博弈。美方要在中期选举前拿出成果,特朗普想 “硬中带谈” 展现强势;中方则要避免长期对抗,同时维护与俄、伊的正常合作。双方都想掌握主动,却又不愿率先掀桌,互相警惕却不得不谈,有矛盾却仍有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