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年收入12万以上被定为高收入”的新闻让网友顿时炸开了锅。楼市股市还没套牢的,个税来了?而且12万以上就是高收入群体了?
这一观点是误读,纯属谣言,12万元不是划分高低收入人群的界限。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义务人自行申报早在2006年就开始执行了,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任何加税的意思。
不过,小编认为,误读归误读,企业减税应该是真的来了。。。
何为高收入者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何为高收入者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此前年收入12万元被普遍认为是高收入者界定标准。
早在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对高收入者实行自行申报纳税,标准之一正是个人年收入12万元以上。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再度发文称,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是加强高收入者征管的重要措施。
所以,12万元定义为高收入群体之所以被误读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培林表示,目前官方并没有明确的收入划分标准。
社科院财税研究中心研究员闫坤曾撰文认为,2011年之后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改革使高收入者增加纳税、低收入者减少缴税的效应却只限于工薪阶层。其中"劫富"效应不明显,比如,将年收入12万以上定义为高收入群体,这种设置标准偏于老化,对真正的富豪征税效果不明显。
减税已成共识
税负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前国税总局副局长许善达曾公开称,中国宏观税负达44%,人均宏观税负6338元。此言论一出,立刻引发热议,有网友吐槽,按照这个标准自己的生活简直是“一个馒头半个税”。但此数据遭到贾康等专家学者质疑。《人民日报》等媒体也相继发文,称“宏观税负过高”一说站不住脚。
据中金公司测算,2014年中国广义宏观税负高达37%,超过发达国家宏观税负30%—35%水平。在中国现行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通环节,剩下的不足3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中,增值税是中国最主要的税种之一,收入占中国全部税收的60%以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家时寒冰曾指出,在中国,譬如很多本该由企业承担的产品税和营业税,出厂前就被列为产品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由于人们购物小票上通常只有价格,没有税的踪迹,这些隐蔽的税种通常就被忽略掉了,中国商品价格高昂于此有着直接联系。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认为,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保持平稳增长,但也暴露出若干问题。持续存在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开始通过就业、收入渠道对消费产生滞后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影响正在扩大。应高度重视居民收入放缓问题,切实夯实居民消费平稳增长基础。
减税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能
中国高额繁杂的税费不仅抬高物价,而且直接抬高房价,任志强曾透露,我国涉及房地产的税费多达180多种,房价里70%是税费,堪称世界之最。之所以只涨不跌,就在于其已经成为政府各种税收的主要来源,这一切全部由最终购房者承担。
不过,我国也一直在致力税收改革,在税收数据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营改增带来的减税效果。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份,国内增值税28014亿元,同比增长23.8%。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形成收入转移且体现增收。其中,国内增值税(不含改征增值税)增长2.7%。营业税11405亿元,同比下降20.4%,主要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原营业税纳税人改缴增值税,收入在增值税科目中反映,体现为增值税增收、营业税减收。
除了营改增,前三季度税收收入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房地产相关税收涨幅较大。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房地产企业所得税3035亿元,增长25.4%;个人所得税7903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受二手房交易活跃等带动,财产转让所得税增长27.2%;契税3158亿元,同比增长11.7%;土地增值税3280亿元,同比增长13.7%。
自由的经济才能提振效率,宽松适度的社税负环境,才能真正拓展企业生存空间,最大程度提高社会消费水平。美国目前经济复苏,归根结底,在于奥巴马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减税政策,以及对制造业不遗余力的扶持,这的确值得我国学习效仿。唯有遵循大市场才能为经济注入新的动能,从而实现新一轮繁荣,这已达成社会广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