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曝光了俄罗斯海军23130型“帕申院士”号油船在列宁格勒州什利谢利堡涅夫斯基造船厂舾装状况,图片显示,这艘中型补给舰目前建造进展良好,预计在不久之后将正式加入俄罗斯海军,标志着俄军在远洋能力方面有了一个显著的提升。根据此前媒体报道,俄罗斯为了建造帕申院士级中型补给舰,从中国购买了5套用于远洋综合补给舰使用的海上综合补给系统,这是俄罗斯第一次为海军建设,从中国购买相关的武器系统。
综合媒体报道,2014年的时候,俄罗斯海军还是建造全新的一代 “帕申院士”级综合补给舰,据悉这款补给舰将建造5艘,用于装备俄罗斯海军。根据公开资料,该型补给舰排水量1.4万吨,在装备了来自中国的海上综合不及系统之后,可同时向两艘舰进行干、湿货补给,同时配有直升机起降平台,供直升机垂直进行干货补给,可携带3000吨燃油、2500吨柴油、500吨航油、150吨润滑油、1000吨淡水以及100吨食品和其他备件。武汉船机为其研制的海上补给系统各项性能参数均满足该型舰的补给需求。
有道是兵马卫队,粮草先行,后勤补给对于一直军队来说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现代军舰需要大执行长航时和长时间远离近岸执行任务,远洋补给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大型远洋补给舰的研发建造成功,这种问题得到了迎刃而解。对于远洋补给舰来说,补给装置才是这艘军舰最为精华和最具科技含量的部分。目前最先进的补给装置当属海上综合不及系统,这种补给系统可以为军机补给油料、淡水、食物以及其他物品等液货和干货补给。
据军事专家介绍,海上综合补给系统研制成本高、难度大,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全套海上综合补给技术。前苏联时代,拥有可以与美国海军相媲美的红色舰队的帝国,其拥有一整套完整的远洋补给舰设施建造系统,综合补给系统的制造自然不在话下,然而随着苏联解体之后,作为最大的继承者,俄罗斯却失去了这种装备的制造能力,只能从别的国家搜罗。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海军还是真正的近海力量为主,因此中国军舰的补给一般是靠岸补给,这样的补给方式严重限制了军舰的作战半径。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成功研发了第一代海上补给设施,虽然当时这种补给系统存在着各种不足,但是确实填补了国内的空白。80年代中叶,中国成功研发第二代海上补给系统,从此中国海军补给舰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1996年的时候,中国从前苏联的最重要的继承者之一乌克兰那里获得了苏联海军海上补给的全套资料,加上中国独立研发的海上补给设施的研发基础,中国成掌握了海上综合补给系统的相关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俄罗斯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没能够掌握这一技术,只能从中国进口。
作为中国曾经的老师,俄罗斯这些年在海军方面的建设越来越力不从心,无论是舰载雷达还是动力系统等方面已经严重落后于中国,相信购买中国补给系统只是俄罗斯海军建设求助中国的第一步,以后会有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