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舰的各种表象已经说明,第一代弹射航母满排已经在9到10万吨,也就是说,一步到位的看齐了超级大国的现役尼米兹级后期批次包括福特级的基本吨位。超级大国的航母一直用短吨当国际公吨,来有意识的夸大战略威慑程度。4艘小鹰级其实按照国际公吨算只是7.8万吨到7.9万吨之间。早期的3艘尼米兹级航母满排的9.3万吨也是短吨,实际在8.8万吨左右。只有尼米兹级的最后一艘,也就布什号是第一艘接近10万国际公吨的航母。到了福特级才真正越过10万国际公吨的门槛。因此3号舰上来就有在9万国际公吨和10万吨之间的体量,其实已经等于一步看齐了超级大国的主力现役航母。有人提出9到10万吨的满排船体,会不会一船两型?也就是说用同一套吃水舰体,分别生产一种常规动力型号和另一种非常规动力型号?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预测这种概率不高。因为如果是非常规动力,仍然用9到10万吨之间的舰体,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超级大国海军在上马福特级之前,曾经论证过关于21世纪载机舰艇的几十个吨位方案。从2万吨级一直到30万吨级,结论是15万吨级的满排最合适。而不论在老企业级还是在尼米兹级上,核动力系统的沉重自重和巨大的防护面积,都把底层动力舱占据的满满当当,吃水也对比小鹰级加深了1米到1.5米,但是甲板和机库这些真正提高航空战斗力的主要系统却几乎没有扩大,甚至在早期3艘尼米兹级上甚至有所缩小。如果扩大到满排15万吨,那么机库的实用面积将扩大到8500平米以上。甲板的实用面积也可以从现在的1.8万平米级扩大到2万到2.1万平米,携带飞机的总量从现在的75架左右真正扩大到传说多年的100架。
其战斗力的提升一目了然。当年最终还是把满排压缩到了10.5万吨以下的福特级,对比尼米兹级后期批次仅仅多出了5000多吨,等于没多大的实质性进步。之所以没有上马15万吨满排的航母,主要原因是目前超级大国东西两岸的泊位和航道大多数深度不超过15米,夏威夷珍珠港的航道则更浅。这种航母造出来也很难靠岸。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更深层次的原因美国海军并没有说。这就是纽波特纽斯目前造福特级唯一的650米的长坞和诺福克用来维护现有航母的干船坞都是13米和13米以下的浅坞。而15万吨级的航母吃水就要13米以上。目前即使造出来也无法安全出坞,更无法在服役期间,船体加重后安全入坞维护。泊位和航道不够深还可以在远锚地过渡。而干船坞不够深,则是没法生产和维护的大问题了。而新兴大国的基础设施则不存在这类问题。主要航道和泊位都是按照20米以上的级别设计施工。14米深度以上的巨型专用深坞也有好几个,哪一个都可以从容生产满排15万吨级的新一代巨型航母。未来向西通过苏伊士运河,航道水深也是20米以上,可以安全通过。
还拥有全球最成熟先进的弹射器和电磁拦阻技术。已经在陆地上做到130米以上。这样的电磁弹射器直接搬到巨型航母上,甚至可以顺风弹射所有吨位的舰载机。弹射极限可到45吨。如果非要限制在10万吨以内,电弹线缩短,那么就最大只能弹射38吨级的舰载机,这显然是“很屈才”的。15万吨级的巨型航母可以直接弹射40吨以上的重型有人舰载机或者重型无人机,作战半径可以直接扩大的2000公里甚至3000公里以上。尼米兹级和即使开挂后的福特级遇到这种超级对手也只能望风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