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A打气球,实际上是打破了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大国“默契”,那就是亚临界空间到底算不算领空的问题。长期以来,一国的领空有多高,在全球甚至联合国都没有明确的条约或者其他的明文规定。超级大国甚至认为从他家领土的地面开始一直到月球之间的直线上升区都算是领空。但是并没有外界对此承认。再说其他大国的低轨道卫星也会日常穿越超级大国的上空,有些轨道甚至会低到200公里的高度甚至更低,超级大国也并没有表示要拦截或者提出其他的反对意见。其他大国对别国低轨道卫星的态度同样如此。只要不爆发全球性的大战,那么基本没有在本国上空拦截他国的低轨卫星或者其他航天器的情况发生。由此一来,全球基本约定俗成,也就是一国的领空大致是从地面一直到大气层的顶部,
也就是大约160公里的厚度。毕竟160公里高度以下,卫星与其他航天器都会受到剧烈的气动摩擦而快速减速下坠。是不能再维持稳定的在轨飞行的。不过这个领空大约160公里的高度同样存在模糊地带。也就是大多数国家并没有能力真正维护160公里的全部领空高度,就算是大国也未必时刻可以拦截与击落在30公里以上一直到160公里高度之间这个区域的外来漂浮物与穿越物。因此30公里以上、160公里以下又成了概念相对模糊的亚临界空间。事实表明,就算是以超级大国的超强军力,想对付一个在30公里以上高度的气球都是难上加难;就更不用提其他大多数国力平平的普通中小国家了。特别注意在此事件之前,大国之间对高于30公里而低于60公里高度的漂浮物与高速穿越物。也不是每次都下大力气,
进行拦截与击落;90%的情况下基本都是让其自然飘走就算了,如果不是侦察或者破坏意图特别明显,这类事情甚至都不会对全球进行特别的公布。但是这次却等于打破了这种默契。由此带来一个直接后果,那就是如果今后各国民间或天文爱好者再发现30公里以上60公里以下的漂浮物与穿越物。如果是在大国上空不进行拦截或者击落,那么就会引发发酵,显得对外不够强硬。那就要求拦截与击落手段必须常备。现在的3代机甚至5代机在飞行拦截高度上都有不够高的问题;而大多数地面防空导弹的拦截高度仍然限制在3万米,那些可以打到大气层之外的特殊拦截弹都是只适合打弹头或者卫星等弹道飞行器,并不能轻易的拦截大气层内的超高空漂浮物。最终这类任务,还是要交给正在研发的6代机负责。
毕竟6代机的有人机定位基本是双3,也就是最大飞行高度3万米,最大速度3马赫。6代机中的高性能无人僚机则是飞双4,最大高度4万米,最大速度4马赫。在气球事件之后,6代机的研发指标会全面提升。有人机最少要到双3.5;而无人僚机必须到双5。特别是机载激光器的杀伤力也要提高。说起高能激光器,鹰酱只能哭晕在哪个啥。有人却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