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能一年生产数万坦克战机?现代还能像二战时一样让民企转产生产先进坦克和战斗机吗?本期视频我们来一一解答。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欢迎收看迷彩虎,我是虎哥。
最近在网络上有一个说法突然火了起来,说是日本军工企业如果真正的动员起来的话,能够年产战机5万架坦克4万辆。
那么这个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说是因为日本的军工企业和民间企业分的不是那么清楚,所以分析日本的军工潜力,要通过分析具体的企业对生产军需品的依存度,及军事民用力量的转换来进行评估。
而日本民间企业所生产的军工产品所占的比例相当低,所以在军工上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扩展空间,也正因此,才得出了这么个结论。
那么,事实的真相真的如此吗?虎哥不得不说,也不知道这是谁发明的算法,并且完全不懂如今武器装备的生产过程,哪怕是日本人自己都不敢这么吹。
我们先来说说坦克吧。
实际上现在早已经不是二战时期那种拖拉机底盘焊个外壳装个炮塔就能算是坦克的时代了,哪怕是二战时期坦克生产门槛比较低的时候,也没有多少汽车生产线能够转产坦克的例子。
就只有苏联被德国打急眼了,才动员了嘎斯汽车厂来生产T60、T70这两种轻型坦克,这两种坦克的自重仅仅只有几吨,和中型卡车差不多,仅仅能够用来执行侦查任务。
哪怕是二战头号工业强国美国,对于汽车生产线的利用率更高些,也只是用两台凯迪拉克轿车的发动机并联,用作M3轻型坦克的动力系统。真正的战场主力谢尔曼坦克,也都是一些重型机械厂单独开辟生产线制造。
而现代主战坦克和普通轿车的生产流程差别更大,要知道民用汽车普遍都是薄钢板结构,自重才一两吨,而现代主战坦克哪怕是基甲,最薄的地方都有几十毫米厚,光是一个大厚度装甲钢的焊接技术就不是普通车企能够解决的问题,其生产线也完全和装甲车辆完全不匹配。
就算是二战这么简单的坦克,苏联全力动员之下,整个二战期间也只生产了6万多辆T34,这已经是二战数量最多的坦克了,美国的M4谢尔曼全部也才生产了5万多辆,至于说日本一年生产4万辆现代主战坦克,就更加不可能了。
哪怕真要动员民企转产装甲车辆,那也得是生产重卡以及大型工程车辆的企业,而日本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企业。
其次是一年生产5万架战斗机,比坦克数量还要多,这就更加不可能了。
如果说现代主战坦克的生产过程和二战还有相似的地方,那战斗机可以说几乎就没有任何关联了。
现代的先进战斗机零件太多,而且整体结构也更加复杂,实际上一架战斗机的生产时间主要取决于生产速度最慢的那个零件,比如说飞机大框,美国F22的机身大框,从毛料开始,锻造,机加生产周期长达半年,也就是说哪怕速度再快,一架F22的生产周期也需要半年之久。
那有人说了,那就不能同时多买一些吗?是可以,可问题是和平时期买多了费钱,而战时再买也来不及,所以只能靠和平时期慢慢攒。而日本想要一年生产5万架战斗机,那在此之前囤货所耗费的资金恐怕能让日本政府喝西北风去。
哪怕我们不谈数量,只谈日本引以为傲的质量,其企业的军工部门所生产的主战装备也没有什么能够拿出手的。
日本自二战后开始就已经没有了独立自主的军事权利,已经绝了对外发动战争的可能,再加上头顶有美国爸爸罩着,也不怎么存在本土入侵的威胁;
与此同时日本的武器装备也不允许外销,国内也没有良性竞争同时订单数量也很少,这就导致日本在武器研发上经常偷懒划水,反正也用不上,自然能混就混。
而这也就导致日本主战装备经常性出故障,比如90式坦克演出漏机油,10式坦克演习掉履带,并且其自动装弹机故障率高达5%。
甚至日本都敢将13式突击炮的底盘悬挂大部分裸露在外,这要是在实战状态下高速行进时,一旦地面有大的突起或者遭遇火力打击,很容易就会失去行动能力,可以说在设计上压根就不上心。
实际上,这就是日本军工企业如今的窘况,想要实现年产战机5万架坦克4万辆的目标,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了,如果换成是田宫、万代(著名模型商)这些企业的话,那倒是可以,甚至还能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