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保监会也出手了!这一轮下来,杀伤力确实很大!
央行连发“王牌”,谁敢剪中国的羊毛?
央行最近动作频频,连发数张“王牌”,其中两个举动让整个市场炸了!
一是将允许符合条件的优质外国公司在境内发行股票,可考虑推出可转换股票存托凭证(CDR),并“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二是推动境内外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适时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QDII2)试点。
央行这些举动意味着:宝马公司可以在A股交易,中国股民可以自由交易Google股票,这也许不再是空谈。
我相信央妈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实现的可能性有多高呢?
国际板,那是A股的一个噩梦,一段痛史。
熟悉中国股市历史的人都知道,2009年到2013年前后,上交所曾经想搞“国际板”,试图通过引进国外上市公司的方式,巩固其国内股市的老大地位。但上交所“携洋人以自重”的动议一出,就遭到了普遍的反对。
在国内融资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让外国大企业来中国股市“割韭菜”,享受A股的高估值、高溢价,国际板理所当然被国内股民抵制。有段时间,只要证监会或者上交所提到国际板,深沪股市就以大跌来抗议。最后,设立国际板的事情终于不了了之。
因此,许多股民看到这个消息是很恐慌的,本身A股的新股就如潮水般,如今还要考虑推出CDR来吸引外国公司境内发行股票,好可怕啊!
那么,央行会“允许符合条件的优质外国公司在境内发行股票”吗?
想一想吧,中国为什么冲击MSCI失败,还不是因为中国股市机制不健全,中国股市对外开放程度不够。这个A股开放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的,要慢慢来。如果强行打了鸡血,一下敞开大门欢迎海外投资者,这不太现实啊。
具体点说,就是现在时机不成熟。刚刚上证指数失守2800点,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允许让外国公司到A股上市呢?想想在证监会门口排队等上市的那些民营企业吧,他们都等了N年了,等得花儿都谢了,也还在排队中。中国民企上市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外资公司在中国发行股票的事情还是缓一缓吧。
那么,央行此时表态有何寓意呢?
因为人民币纳入SDR有一个预备期,换句话说,去年11月30日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接受为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但需要观察10个月时间,到2016年10月1日才能正式纳入。央行在报告中大概是想给出一个愿景吧。为了人民币国际化,为了跟国际市场接轨,总是要表现一下姿态的。
央行放出来的这个消息,会对中国股市造成什么影响?
市场不必过于担忧这一消息所带来的“威力”。从以往的改革进度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开放都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这不仅要看政府部门间的配合效率,也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时机变化。所以,无需将这一政策看作是洪水猛兽,认为外国人马上就要来剪中国股市的羊毛。
此外,即便中国放开了这些政策,允许外国企业来境内发行股票并推出CDR,也并不意味着马上就会有一大波外国企业愿意来中国“割韭菜”,这毕竟需要中国关于CDR法律管辖权的确认、汇兑自由、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定价和使用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配合,外国企业的进入也会相对谨慎一些。
杀伤力很大!证监会风暴来袭
监管风暴来了!
近日来,证监会动作连连,每一条都是重磅级消息,核查重组、规范借壳、调查中介、IPO……其中的任何一点都会对A股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核查并购重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2日报道,经多方求证,昨晚市场热传的“证监会将抽调近1000名会计师对当前在会的所有并购重组项目进行复核”的消息基本属实,不过抽查会计师的数量有点“离谱”。
该媒体另一报道称,证监会已启动对并购重组的调查,对已完成的并购重组未实现业绩承诺的上市公司进行抽查。一家上市券商投行人士称:“这次是针对重组后没有完成业绩对赌的上市公司进行抽查。今年监管的重点就是并购重组。
深圳某券商投行负责人称,证监会此次核查的重点是查商誉过高的轻资产类公司,包括一些热门的虚拟经济,比如影视、VR、类金融、机器人、游戏等。这类资产估值高、承诺高,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规范借壳上市
本月17日,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也是继2014年11月之后的又一次修改。
由于IPO排队时间较长,一批“红筹”企业谋求从境外退市后回归A股市场,“壳”资源稀缺,炒作升温,再度引起市场热议。
证监会称,这些都对监管机制提出挑战。本次修订旨在给“炒壳”降温,促进市场估值体系的理性修复,继续支持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规则完善后,炒卖“伪壳”、“垃圾壳”的牟利空间将大幅压缩,有利于上市公司通过正常的并购重组提高质量、推动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同时,规则提高了“借壳”门槛和“卖壳”成本,有助于强化退市制度刚性,缓解“退市难”的局面,有利于股市上“僵尸企业”的清理,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