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环球时报28日发表社评,直批蔡英文“区别对待大陆遇难者很冷血”,展示了台湾首席政客的“政治下限”。“冷血”是指没有恻隐之心、冷漠无情,官媒将“冷血”用到蔡英文身上,可以说是不留情面,对蔡个人的不满也不再忍而不发。
今年4月之后环球时报多次发表社评批蔡,比如:“蔡英文因太想取悦美国人而出丑”(5月25日);“蔡英文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5月20日);“蔡英文将台海带入不确定时期”(5月20日);“蔡英文休用‘台湾人不高兴’要挟大陆”(4月14日)等等。这些社评主要批蔡的两岸立场和两岸政策;这次用上“冷血”,是升级到批评蔡的人格,质疑她的政治品德。
蔡政府昨天试图为蔡英文没对罹难陆客公祭送挽联一事解释,称是因为“对方没来要”,如果人家没来要,而府方送挽联过去,“那他们是要挂?还是不挂?”蔡政府此说是没有说服力的,只能说明蔡英文及其幕僚根本无心,或者欠缺政治敏感度,难道不懂、不可以事先沟通协调?
蔡英文没有“与哀伤者同哀伤”,区别对待大陆人和台湾人,在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伤到了两岸关系。大陆势必视此为一起恶劣案例,纪录在案。蔡英文被指“冷血”冤不冤,大家心中都有一把秤。
7月19日辽宁观光团火烧车事故最后一位罹难者骨灰,昨天已由亲属捧着搭机离台,善后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但事故的肇因还没有答案,事故对两岸关系的冲击,还未结束。官媒指蔡“冷血”的用词,让人感觉到当前两岸关系的冰冷,批蔡的背后可能是惩罚措施的逐步升级,台湾切勿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