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平的陆地战争,最终打的就是155炮弹的库存数量!
2022-06-27 08:03:14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过去已经谈到过,大口径炮弹的库存数量,相当程度上会影响正在进行的低水平战争的阶段性胜负和最终的战争结局。那么为何在前面先加上一个“低水平”的战争定义呢?这就在于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之后的30多年,有战略优势的一方,仍然打不出海湾战争的基础性水平,甚至关键方面还相去甚远。比如海湾战争就已经表现出现代战争,海空军决定战争最终结果的雏形,尤其是空中打击,则具有完全的决定性作用;海军参战最多的也是舰载航空兵。在天量使用空中力量同时,又大量使用精确制导弹药。这样就可以实现居高临下的一击必杀。相反在30年之后的今天,有优势的一方的海空军居然还都是辅助角色;获得的直接战果,还没有同步产生的损失那么吸引注意力。有限的精确制导武器,




也没有起到在短时间内彻底击溃对方战争意志的作用。因此相对于海湾战争,说其低水平都算是很客气了。当然战争打到现在,战略进攻方逐步有点“找到了感觉”。并不是其整体的战争水平有了多么明显提高,而是对手的实力水平本来就更低。当战争基本变成了二战模式的局部蚕食平推以后,尤其是当炮弹的库存量决定双方的一线火力水平的时候,则战略防御方的家底和外援同时不足的固有短板,必然显露无疑。也就是战争变成了长期的火力战和消耗战之下,恰恰让战略进攻方进入了自己的相对长项和操作的舒适区间;基本改变了开战早期那种地面装甲力量横冲直撞,不管不顾式的盲目插入对方纵深,而被大量的单兵反坦克武器轻易近距离伏击的尴尬。现在则采用中远距离火力覆盖,步步蚕食的办法;



在2个月的时间内的战果明显好于最初一个月的各种混乱局面。前不久也谈到过,在当今的前线,双方的大口径火炮的总数量其实已经基本接近,都是300门上下的水平。但是战略防御方的弱点在于大部分大口径火炮还没有运动到火线附近;在中远距离的反炮兵火力战中仍然有数量上的劣势;而更大的劣势则在于大口径火炮的炮弹基数,与战略进攻方居然有几十倍的差距!比如虽然有至少6种英美欧的现役155大炮已经投入了战场,但是同时只获得了4万发与之配套的某约标准的155炮弹,考虑到运输中的损耗和被对手拦截的数量,4万发炮弹中能真正运输到一线的最多也就2万发左右;而2万发炮弹如果配备给100门大炮,则只能算一个弹药基数。最多只能维持1周的零散炮击,如果进行激烈的反炮兵作战;



甚至一个晚上就打光了。而战略进攻方却有百万发规模的大口径炮弹库存。可换算成几十组弹药基数,足够再打50周以上!如此一来,也就造成相对固定的、机动性不大的战场一线相互炮击火力的严重不对等。对战略防御方来说,再强的野战工事也经不住日夜不停地猛烈轰击,只能且战且退;同时希望得到更多的大口径炮弹尤其是具备远程反炮兵能力的大口径火箭炮的支持。现在超级大国以及部分欧洲的所谓“盟友”,也开始认识到前线炮弹基数的战略意义,因此决心再提供4.5亿美元的专项“援助”,其实这个项目基本上都是为了提供最新一批的155口径的炮弹供应。按照1发155炮弹1万刀乐的基本定价,这次应该还是提供4万发为一组的供应力度。而对战略防御方来说,2组一共8万发炮弹,


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其真实的期望值,起码是这个“增援力度”的10倍以上,也就是立即有80万发大口径炮弹,才能真正扭转战争局面。不过考虑到超级大国陆军这些年来的炮弹库存一直不足;这类相对低水平的军工生产项目也已经萎缩严重。导致不用说80万发炮弹。就是下一阶段还能不能继续提供另外的8万发炮弹都是一个大问号。可见战争也不是精确制导武器包打天下,大国的所有弹药储备都必须长期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