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顶个猴精,美国的盟国战略怎么破
2024-07-24 00:32:51




在特朗普时代,美国对盟国弃之如敝屣,不仅盟国很伤心,美国也越来越发现到处碰壁,尤其在至关重要的与中国对抗中力不从心。拜登上台后,重新祭起盟国战略,很得盟国欢心。

盟国对与中国对抗未必那么热心,但在注定成为三角争斗里最不起眼的第三角,索性成为支点还是很舒心的。既可以撬动美国,又可以撬动中国,从中谋取最大利益。

图片


中国并不介意,只要美国盟国不要选边占,赌中国输。中国寻求的是多边世界,相对独立的第三边实际上是削弱美国影响、符合中国利益的。但要是站在美国一边,还想撬动中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澳大利亚首先意识到这个问题。莫里森一边在政治上上蹿下跳,一边还试图在经贸关系上与中国保持常态,结果碰了个灰头土脸。阿尔巴尼斯谨言慎行得多,但至今还停留在口头层面,缺乏实际行动,所以中国一方面恢复事务级接触,另一方面也不大门敞开,澳大利亚龙虾的事实禁运至今没有解除。

图片

新西兰总理希普金斯倒是受到中国的高调会见。这当然是前总理阿德恩顶着美国、澳大利亚的压力,精心保护新中关系的结果。希普金斯也知道兹事体大,他是特朗普访华后第一个受到邀请访华的五眼领导人,一气带上两架波音757专机,生怕掉链子。

受到中国外交冷遇的接下来还有一串,包括自以为可以充当“离岸胜负手”的欧盟。

在冯德莱恩时代,欧盟自以为得计,用“去风险化”代替“脱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2023年4月里马克龙访华的时候,冯德莱恩一起来,以为可以像红脸白脸一样,一方面制约可能脱轨的马克龙,另一方面在美国依然被中国拒之门外的时候代表整个西方。冯德莱恩除了受到一顿训斥,什么也没有得到。11月时更加正式的米歇尔-冯德莱恩再次访华中,用贸易战试图迫使中国让步,再次被反教训了一顿。

欧盟外交与安全代表博雷利(在欧盟相当于布林肯加沙利文在美国的地位)本想在四月冯德莱恩之后“临门一脚”,细化冯德莱恩确定的政治原则,结果什么也没得谈,只好“战略新冠”,推迟访华。后来比布林肯还惨,宣布的重新访华行程直接被中国取消,“没工夫见你”,直到10月才受到邀请访华,没听说谈出什么成果。

中国对德国一向另眼相看,朔尔茨是新冠后第一个访华的欧美领导人。朔尔茨访华团腔调很足,但由于尚未解除的新冠限制,只在中国停留一天,中德双方还是给予最大的重视。问题是德国政治现在高度分裂,朔尔茨党内都有点压不住,慢说联合政府里的“外党”部长。在德国教育部长窜访台湾之后,中国取消了德国财政部长的访华。德国司法部长在柏林会见台湾高官,再踩中国底线。德国的说辞是“一中原则”只适用于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一线高官”,教育部长、司法部长等“二线高官”无所谓。中国当然不能接受,也必然会有所反制。朔尔茨不是强势总理,他能做的也只是对溜坡的中德列车尽量踩刹车。

图片


英国从舆论到官方到民意,一直冲在反华的前沿,只是比较狡猾,一旦煽动起其他欧美国家的反华风潮,自己就缩到后面去了,避免受到中国雷霆的首先打击。卡梅伦再度出山,但对中英关系作用有限。斯塔默上台,至今谨言慎行。

中国与法国的关系还是很好。但这是在官方层面的,与马克龙追求欧洲战略自主分不开。法国舆论和民间对中国并不友好,法国记者挑衅性地质问卢沙野大使的访谈很说明问题。法国在欧盟调查中国电动车的作用也说明问题,中法关系是从属于法国利益的。

中国与整个西方的关系在发生质的变化。中国从“可以改造好的穷小子”变身为“可能要我命的愣小子”,中国与日俱增的经济、科技实力和政治、文化自信也使得西方对习以为常的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越来越焦虑。

这是集体的焦虑,这是文明的焦虑。

据说悲伤有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最后才是接受。

对于中国崛起,西方政府、舆论、商界、公众处在不同阶段。谁都过了否认阶段了。中国成为走到哪都绕不过去的存在,否认已经不可能了。

公众还处在愤怒的阶段,“中国你怎敢!”舆论要看需要:要煽动民意的话,就愤怒一番;要研讨对策的话,就讨价还价;要前瞻未来,只有沮丧了。西方商界向前一步:在强势领域,还要讨价还价一下;在发展领域,现在是很大的沮丧;在弱势领域,直接接受了。但西方政界还不甘,还试图愤怒一下,不行的话再讨价还价。

中国不需要西方悲伤,但中国需要西方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怎么帮助西方尽快走完这五步?

中国曾经试图通过让利来分而治之,好集中精力应对中美冲突,这是有问题的,问题来自中国自己。

图片


分而治之的基础是对手群体内有足够的缝隙。但中国太大了,挤进瓷器店的大象是没法装小白兔的。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把对手群体内本来存在的缝隙挤小了、挤没了。

中国发展现在出现基线高、增量大、直奔高新的特点,动辄卷出碾压级的大产业,如“出口新三样”: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什么才是碾压?碾子过后,众生平等,寸草不生,这才是碾压。

这不可避免地要切走一向坐在食物链顶端的欧美国家的蛋糕。德国对华民意开始显著转向,就是从德国制造业明显受到中国制造的全面挤压开始的。

但中国不可能不发展,以保护欧美的食物链位置。兔子不肯跑,就不让乌龟跑?哪有这样的道理。西方只想坐而论道,因为坐的地方很舒服,但中国还远没有到舒适区,在起而行之的过程中,跨过西方,那不是中国的过错。

受到威胁的西方抱团阻拦?那就只有神挡杀神、鬼挡杀鬼了。

曾经有一个时候,中国对直接对抗美国很忌讳。比如说,在荷兰向台湾出售2艘潜艇、法国向台湾出售40架幻影2000战斗机的时候,中国制裁了荷兰和法国。但与此同时,美国向台湾出售了150架F-150,中国只能装着没看见。

这给西方一个错觉:中国只敢碰欧洲,不敢碰美国。在欧盟时代,欧洲有了新的错觉:只要欧洲抱团,中国也不敢碰欧洲。

在中国“战狼外交”的时候,欧美吃了一惊;在中国对贸易战硬顶的时候,欧美再吃一惊;到中国对美国外交冷冻的时候,欧美着实惊到了;现在中国对美国和欧盟一起冷冻,欧美的吃惊真是爆表了。没错,中美峰会了,中欧峰会了,但政治上依然十分冷淡。拜登到最后都没有捞着访华,而中国领导人访美还是为了顾全G20的大局。

图片


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没有停顿,欧美脱钩不成,中国成为欧美到哪里都绕不过去的存在,孤立中国越来越成为把自己围进土围子的名堂。这是中国对欧美一起顶的底气。

在现实中,欧美一起顶也越来越必要。

盟国战略的关键在于利用多战线的优势,交替出击,渐次削弱,永远使得对手处于疲于奔命之中。但多战线只是在中国还想分而治之的时候还成立,中国打包硬顶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多战线了。

这需要实力和定力。可巧,中国如果没有这样的实力,欧美也根本不屑用盟国战略对付中国。欧美的文化傲慢也在于对实力的自信,不到霸凌遭到回击,还根本没有想到过会有实力不足的一天。

中国的定力来自对发展方向和速度的信心。中国经济在疫后遇到困难,但不要把实质性经济困难与去泡沫化混为一谈,后者是暂时的。欧美经济更困难,因为泡沫结构化了。日本“停滞30年”最大的教训就是:泡沫宜刺不宜保。但在靠泡沫充门面的时候,泡沫又是刺不得的。这是欧美经济最大的困难。

中国芯片发展在欧美封锁下也遇到困难,但中国正在悄悄发力,努力突破瓶颈。中国发展没有时间表,这是永远在路上的历程。

美国的盟国实际上是“分等级”的。“一线盟国”是五眼国家,现在新西兰在最关键的对华问题上偏离了美国的定调,是不是还算“一线盟国”不好说了。澳大利亚也有“开小差”的危险。“二线盟国”是欧洲和日韩,“三线盟国”是菲律宾等。印度的地位比较微妙,在喜马拉雅前线有“二线盟国”的待遇,在其他方向上只能算“三线盟国”。

中国对美国直接硬顶后,美国在姿态上被迫转调,尽管不是在实质上有所改变。中国不与美国争霸,但中国坚决捍卫自己的发展权。欧盟要与美国对中国左右开弓,中国只有对欧美左右开弓。

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直接斗争迫使美国盟国重新思考对华路线。菲律宾的小马科斯一再声明并非要在美中冲突中站队,对华政策甚至成为菲律宾国内政治的分水岭,不顾美国“支持菲律宾在南海的权益”的挑唆,重回政治解决,以前这在深受美国影响的菲律宾是不可思议的。韩国在外交风波后,马上设法修补关系,而不是继续高调对抗。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才是破解美国盟国战略的办法。时代不同了,不能再拘泥于分而治之了。

据说对付鲨鱼,就是要对着鼻子砸一拳,绕着圈子比游泳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