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的E2预警机过去一直给全世界高大上的印象。E2能监视周边500公里内空情的能力似乎高不可攀,实际上是被那飞机上的大盘子给忽悠了。大盘子本身是个透波体,除了当气动整流罩之外,还可以在飞行中,像机翼一样提供一定的升力,因为这种盘子也是做的上面略鼓,而下端较平,飞行中下面压力大于上面,因此有一定的正升力。如果真正拆开那个转动的大盘子,其实会发现里面居然就是一套会转动的八木天线!八木天线到今天并不代表落后。不论是复杂还是简单外形的雷达天线,仅仅是发射和接受无线电波的窗口,一台现代雷达的性能强弱,还需要后台的信号处理能力,抗干扰能力和数据库的强大辨别能力。这方面就比天线本身复杂得多,技术要求也高得多。大部分高性能预警机,
主预警雷达的主天线罩之所以喜欢使用圆盘构型,主要是早期更容易实现机械全空域扫描。在相控阵雷达还未研制出来时,当时的预警雷达都是多普勒体制,必须采用稳定转动天线机械扫描方式来扩大监视范围。这样的话,圆盘型天线罩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是中心对称的,最容易实现360度旋转,且不会在旋转时产生气动差异。其次,圆盘构型的预警机性能最为均衡。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预警机都背着大圆盘,还有背着“平衡木”雷达天线的,如萨博2000、EMB145、空警200等预警机,都是典型的平衡木造型。还有一类是机身两侧鼓着包,俗称的“腮腺炎”模式,典型的比如“费尔康”预警机、部分高新型号等。采用“平衡木”体制的预警机虽然在气动性能角度对飞机的不利影响更小,可以充分利用
机身头尾的尺寸,把背负的雷达天线长度做得很大,从而提高探测距离。但是,这种性能的提升是以牺牲覆盖范围为代价的,虽然机身两侧方位象限的探测能力很强,但在机头和机尾方向却存在一定的盲区。也就是对平衡木或者腮腺炎一类的预警机来说,相控阵雷达的探测单元的发射阵面其实都在“平衡木”或者“两腮”的两侧,这样在空中探测时,就必须把预警飞机侧面随时对准主要的预警方向。但是长期侧飞必然会逐步偏离要探测的战略方向。这样就要求平衡木和腮腺预警机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掉头往回飞。用主探测雷达阵面的另外一面对准战场方向。但是这种来回掉头的间隙。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就会有暂时丢失目标的可能,甚至需要重建探测目标的参数,而且平衡木预警机飞行轨迹的呆板会让其本身成为激烈空战战场上被攻击的大型目标之一。
而对雷达整流罩是圆盘的预警机来说,不论是旋转天线的多普勒模式,还是更先进的3块相控阵模式,只要预警机飞上天。对整个空域的扫描和探测都是360度全向的,即使预警机本身随时转向飞行,也不会对圆盘雷达的探测产生任何干扰,信号不会有任何中断。这也是到目前高性能预警机仍然以带盘子为主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