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之间的思念是最煎熬,最刻骨的吗?NO,山盟海誓往往只是一场风花雪月中的一段小插曲。
这世界上最煎熬,最刻骨的思念,是在间谍与间谍之间。
他们每天都在苦苦寻觅对手的影踪,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漫天风沙里,望着你远去,我已经悲伤得不能自已……
中情局特工每当想起斯诺登,总会哼起这首歌。哈哈
大国之间的情报战从末停止过,而间谍战更是历史悠久,古罗马,古印度,《旧约》《民数记》都有关于间谍的描述。
双元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法国思想革命)爆发后,人类迎来的现代工业社会,情报战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新代。
普鲁士最伟大军事家之一冯.克劳塞维茨在其死后出版的《战争论》中写到过:
“关于敌国的信息,是我们计划和行动的基础。”
西方国家将情报上升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的高度。
1895年英国人弗斯写下了《战争中的信息》一书,他指出:
“当用其它手段无法获取信息(情报)时,我们必须完全抛弃道德上的顾忌。”
这个时代,也正是西方强国开始殖民不发达国家,暴掠财富的岁月。
盗贼间的矛盾,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情报工作又得到了飞跃发展。
1910才来到欧洲的一本经典,让军事情报理论家们大吃一惊,就是《孙子兵法》而《用间篇》是《孙子兵法》的压轴之作。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而它的开篇基调是: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个“察”字,一个“情”字,把人类情报工作做了完美提炼,可怕的是这孙子居然活在公元前。
中国人极聪明,可惜后来跑偏了,一门心思钻研精神层面,而将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等而下之,结果被西方打得头破血流。
二战前后的情报战,中国在谋略和能力上并不落后,落后的是科技侦察手段。
而美国的情报系统虽然在密码破译和反间能力方面与英国不相上下,但在对外情报和特别行动能力上则差距很大,需要英国同行的长期指导,这笔人情债,也令美国很难堪。
1947年,范登堡中将在国会发言时强调:
也就是说美国对外情报工作的正式开始,是在1947年之后,而且很不顺利,这跟杜鲁门对原战略情报局的解散有直接关系,还有FBI胡佛的作梗。
他们交了很长时间的学费才走到了今天。注意范登堡提到的四个字:
“自力更生。”没有这一点,你永远要受制于人。
到今天还有SB在嘲笑毛时代的自力更生思想。
一,朝鲜战争的教训
1949年到1950年,美国情报部门在14个月内连续遭受了三次重大打击。
第一次是苏联原子弹试验成功,美国之前一无所知(YY文喜欢说CIA知道)
美国原子弹试验成功后,杜鲁门总统在波斯坦峰会中,非常小心设计了一个通报环节,他装着漫不经心的透露给斯大林,美国有了一种大杀器。
据丘吉尔回忆录的记载,当时斯大林只是点了点头,一言不发,他认为斯大林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消息的重要性。
而事实上,一回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就亲自打电话给绝密工程(原子弹)负责人库尔恰托夫,“喂,内什么,美国佬有了,咱们也赶紧吧。”
库尔恰托夫说:“老大,一,电力不够。二,核基地拖拉机不够,森林搞不完。
斯大林作出果断决定,
一,拉闸,凡是这区域,居民用电全停。
二,调两个坦克师归库尔恰托夫指挥,用坦克当拖拉机开垦基地。
直到苏联宣布核试成功,才把得意忘形的美国将军们震醒。
第二个失误,
情报系报对中国军队参战一无所知。
直到联合国军被到赶海里的时侯,他们也还没搞清指挥官是林彪还是谁?
这些战略预警失败,对美国情报机构后来的改革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至于兰德智库高价卖情报那故事,估计是兰德这帮孙子自编的。
第三,
中国出兵后,美国情报系统始终无法分析出毛泽东的出兵思路和依据(当时中国高级将领也有反对声音)到今天也是个谜。给历史学家提供了非常好的扯蛋机会。
美国人挨了揍,总结,反省,改进。
中国却有人忙着证明朝鲜战争参战是错误决定,这有点诡异。
对可疑人员,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在志愿军未参战前,美国武装部队安全局(FASA)攻破了朝鲜人民军的通信系统,釜山是美军在半岛沿海的最后阵地,之所以能守住,就是美军统帅部能及时掌握朝军动向,将兵力作了最科学分布。
仁川登陆同样也离不开情报上的成功,而中国也判断到美军可能的登陆点,只是金日成已无力分兵。朝鲜的整个通信安全,情报系统,是后来在中苏的指导下才得到更新换代。
为了截取中国军队的通信情报,美方情报组不得不采取派探子潜近前哨的办法,然后打桩窃听,因为中方基本采用有线联络。
至于三八线以北的情报人员空投,全都一去不回返。
美国唯一例外,就是空中侦察优势。但李奇微的部队(第八军团)仍然无法得知志愿军的规模和位置。因为在没有其它信息资源的支持下,单靠图片分析,判读员是很难判断出伪装后的志愿军位置。
1952年美军战区司令部才有了专门的图像情报部门。
朝鲜战争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国虽然与十几国开战,但没有同任何一国正式宣战,而且,直到今天也没有签下和平协议。
美军长驻韩国,而中国军队撤离了朝鲜。
情报战,拜科技所赐,美军已经可以用萨德导弹系统来偷窥中国北方。
当初笨手笨脚的学徒一跃成为世界情报战的巨无霸,美国这条路走得值得我们研究。
二,情报机构改革
英国是老牌情报强国,它有着非常科学的机构设置和指挥系统,苏联则是霸主,契卡,格鲁乌(红军情报系统),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NKGB),共产国际情报网,都非常出色。
再看美国,1945年时,活跃在华盛顿的苏联特工有:
哈利.怀特(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
劳克林.克里(白宫顾问)
阿尔杰.希斯(国务卿高级助理)
邓肯.李,和哈尔柏林(美国战略情报局)
克劳斯.福克斯,罗森伯格(专盯核武器,曼哈顿计划)
……
这些人的背后,又是一张张情报网。美国当时情报系统能力就是个渣渣。
苏联情报系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已,
一,他的特工档案有很多被纳粹掌握
二,队伍过于庞大,留下变节隐患。
1945年下半年,原佐尔格间谍网中的信使伊丽莎白.本特利,这个女人一个人就向FBI揭发了十几位潜伏在美国各部门重要岗位的苏联特工。
1946年,在英国情报部门的帮助下,美国陆军情报系统破译了苏联内务部及国家安全部特工在二战期间进出美国的大量信息。
并以此为突破口,实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维诺那计划“(Venona),与麦卡锡主义一道,掀起了全国抓特务高潮。
这期间,无论是白宫,国务院,还是军队,警察,直到好莱坞都进行大清洗运动和鼓励告密。
这种行动一般被形容为“肃清反革命”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1949年之后,东西方情报战进入了白热化时期。
西方以结盟方式对抗苏联情报阵营。
从能力上看
差:美国(二战前拉低了分)。
及格:法国
良好:日本
优秀:英国
前面说过,范登堡在国会要求自力更力,但杜鲁门却解散了二战中战绩辉煌的战略情报局,要它一周内关门散伙,人员分成三种去处:
反间和对外情报人员归口陆军部。
情报调研分析人员划归国务院。
精密图像分析人员直接到普通公司再就业。
FBI局长胡佛自恃功高,不断插手海外事务,引起了杜鲁门的反感,为了制衡FBI,杜鲁门重新打造了军方及海外情报机构,并停止胡佛拥有的拉美地区行动权,把资产和设备转交给一个新设的机构“中央情报组”(CIC)
这为中央情报局的设立打下了基础,但还没有法律保障。
如果没有胡佛的支持,改革计划将困难重重,于是,杜鲁门向FBI和国会相关议员保证,新机构不会具有任何执法权,这样就确保了FBI拥有盖世太保的地位。
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安全法》,中央情报组得到了正式名份,正式更名为中央情报局(CIA)除了海外情报收集使命外,CIA还有具有了美国意识形态宣传部的职能。
最初CIA只有一个办公室,就是特别行动办公室。
1948年底,随着冷战计划的展开,又增设了“政策协调办公室”,
1952朝鲜战争期间,发现配合并不顺利,便将两个部门合二为一,
改名为中情局计划部。
这种分工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了得到英国的帮助,美英签定了《英美安全协议》,甚至派出总统顾问莱希(五星上将)到伦敦专程向军情五处掌门人西利托爵士表示感谢。
学生就得有学生样,虽然那时英国情报部门总看不大起笨手笨脚的美国特工。
美国特工很奇葩,他们总认为空投特务是最佳渗透方式,被中国抓过,被苏联抓过,被东欧抓过,后来才收手。
1951年,他们建议英国情报人员在柏林展开行动,英国提醒他们,苏联可不是吃素的。美国说行动绝对安全,这次不空投,咱们挖隧道。
美国是计划开挖一条通往苏联管制区的地道,以窃听电话和电传线路。
那时CIA还挺老实的,英国就笑话他们,祝你成功。
事实上,当美国人铲下第一铲土时,苏联已经对整个计划了如指掌,只是没有揭穿美国人,因为他们很想有人帮忙挖隧道又不用付钱。
把情报告诉苏联人的是乔治.布莱克(英国军情六处的苏联间谍)1961年才被捕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