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0年,对俄罗斯来说,武器出口是仅次油气出口的第二大财源。虽然最近5年以来,俄方的粮食和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异军突起,甚至成为基本看齐油气出口的“新式”大财源,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国际油价大跌。无法平衡预算情况下的不得已之举。正是因为俄财政的三大支柱,其中油气和武器2项的对外销售都严重不振的情况下,才让大宗商品出口显得更加突出。武器能否正常的大量出口,对俄方的整体国家安全尤其重要。因为只要有国外的订单,那么俄现有的军火工业就能独立的支撑下去。导致俄方几乎所有大飞机厂和导弹生产企业,宁愿先接受国外的订单而对本国军方的订单长期三心二意。原因也很简单。就在于国外的订单都按照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律办事;有预付款而且后续款项也到位及时。
而俄军方自己的订单,10个有8个要被打白条。交付武器几年后都拿不到现金。导致工厂的工资和养老金都无钱发放。不过这还是2015年以前20多年的基本情况。最近的这5年,除了S400导弹还卖得相对不错外。过去俄军品出口的另外一个杀手锏,也就是战斗机出口量却急转直下。从过去的常年加班交付变成到目前门可罗雀的状态。这几年甚至由俄方的最高层亲自出马,向多国推销苏57战机,最终却没有得到一架的国外订单;而俄空天军本身也对采购苏57相当不积极。目前除了少量苏30的补货,去年还说北非某大户要首次采购SU34战斗轰炸机。然而半年过去了,也没有听到任何新的进展。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最重要的是,过去几年俄战机销售的第一杀手锏,也就是被称为“终极侧卫”的苏35战机,似乎也出现了对外滞销的状态。
最近有了一张新图,明显是谁谁家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在地面上对停放的战机进行日常维护。从该战机的涂装和外形细节综合判断,就应该是前几年原装进口的苏35战斗机,应该驻扎在纬度比较靠南的基地。曾经公开参与过对出远海轰炸机群的长途护航行动。这批飞机刚刚交付几年。应该都算是新机。而且这批飞机显然是俄方对外打销售广告的用心精品版,因为也是苏35战机的第一次对外出口;而用户是另外一个全球性大国的空军,自然对产品性能和综合质量的要求都是一等一的;和当年的冷战时代对中小国家的猴版输出绝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从这张特写来看,可见机体的前表面明显已经有一些坑坑洼洼;蒙皮上的铆钉显而易见;甚至可以看到蒙皮表面出现了一些延伸比较长的“硬折痕”。主力战机需要长时间的高速飞行甚至是超音速飞行。在使用几年之后,机体表面出现明显的起伏坑洼和折痕在上个世纪也算是“正常现象”。甚至在过去谁谁家的二代机高速飞行时,可以观察到蒙皮的“颤动”。这种现象在二代机和三代机时代也许是“无关紧要”的。
但到了隐身机时代,如此现象必然是负面效果明显了。因为蒙皮的坑洼变形和硬褶,都会极大的增加机体表面在雷达“爬波”之下的高反射率。会严重放大机体的反射指标。因此隐身机时代。对战机蒙皮的工艺进行了极大的升级。采用了新式的铆钉和全新的腻子和涂层。因此不论是J20还是F35,即使特写放大来看,外表也像镜面一样的光滑,基本看不出任何的坑洼和褶皱。如果说隐身机的蒙皮和非隐身机完全不可比。那么就拿“系出同门”的J16的放大照片来对比,表面也可见更加平整光滑。这说明同样借鉴了隐身机的蒙皮工艺,采用了硬度更高的新型蒙皮材料、新式铆钉和全新的腻子和涂层。而这批样本苏35,仍然采用的是上世纪的蒙皮技术。仅仅这一点,就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至于什么武器航电发动机,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了。最终只采购了24架就没有后续的订单,已经说明了大多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