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端午节前,中国北斗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正式升空,并且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机运行,为中国的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也让很多人都把心放在了肚子里。毕竟在这次发射成功之前,北斗三号对外发布了发射任务推迟的消息,而且整整一周时间都没有任何动作。网上甚至有人带节奏说这次发射已经失败。
虽然最终结果非常圆满。但是人嘛,总是有好奇心的。
大家都好奇在延迟发射的一周之中到底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今天虎妞就来给大家说说这些事情。
在正式发射前一周,也是原本预定的发射的那一天,当时的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已经按照流程完成了燃料加注工作,并且开始进行发射前的功能检查,一切都按照计划和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就在这时,发动机的副总设计师罗巧军和试验队员陈明航发现了一个非常不寻常的问题:火箭发动机减压阀的压力数据异常,与正常值差了1点几。
或许在我们看来,一点几的数字不是大问题,但是在火箭发射过程中,一点误差,都会关系到火箭发动机是否能正常工作。
工作人员立刻对检测设备进行检查,看看是不是检测设备故障。最终得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结论,那就是检测是设备正常的。
检测设备正常,就意味着火箭异常。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按流程进入火箭舱体内部检查的工作人员就找到了问题所在。火箭的减压阀壳体上有一道非常明显的细小裂纹。
在经过任务指挥部的谨慎研究后,作出决定,推迟发射任务,彻底排除危险。坚决要做到让火箭不带着任何隐患上天。
终于,在三天后,火箭零件更换工作完成,火箭燃料加注工作正式开始,如果没有意外,当天上午10点,火箭就能顺利升空。
然而就在这时第二个意外发生了。
由于夏季温度高,气温变化大,直接导致已经加注常规推进剂的火箭贮箱内的燃料温度和气枕容积出现变化,已不满足发射实施条件。
所以只有在燃料泄出后重新加注,才能保证火箭的正常升空。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首先中国的火箭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过进行那么大规模的推进剂泄出和重新加注的工作经验,以前做过,但每次泄出量都不大。其次,也没有人能保证在燃料泄出和重新加注的过程之中不会发生意外。
火箭的泄出和加注工作都是单点手动控制,燃料的流量流速需要人工听声辨识。火箭上的阀门和开关也需要多次开启,整个操作可能将会涉及21项风险。
最终发射场的工作人员们决定,有风险也要上。他们对这些风险,详细设计了大量应急预案,最终完成了这场世界上规模能数一数二的燃料泄出和重注工作。
只可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工作人员在泄出后,进行助推器氧箱进行检查时,发现连接传感器的法兰盘螺栓出现轻微腐蚀现象,虽然这是已经预测到的21项风险之一,但却是最不好的那个风险。
因为更换连接传感器的法兰盘螺栓的工作,只能在狭窄的火箭体内部完成。
操作人员要身着防化服从仪器舱舱口钻进火箭内部,以俯卧的姿势迅速精准完成拆除和新产品安装工作。
不仅拆装之间的争分夺秒,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火箭内部的危险物质导致送命。
按照其他国家的标准来说,到这一步,发射已经可以宣告失败了。只可惜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英雄。
最终,一院211厂产品装配工人闫磊、刘永宁这两名30多岁的年轻人扛起了这一重任,冒着危险,以娴熟的手法,完成了紧急更换任务。
在所有的航天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终于完成了最后一颗北斗卫星的发射工作。
这次发射可以说是中国发展的缩影。我们有着冷静的决策层,有着优秀的专业人士。在关键时刻,也有英雄。是他们一起,为中国带来了今天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