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界工厂拱手让美 辉煌不再的中国制造无救?
2016-04-13 10:53:16



曾几何时,中国经济在某阶段的飞速发展使得made in China 的标签贴满了欧美人家庭里每一处角落。无论是廉价的运动鞋,还是质量普通的衣服,还是一枚小小的打火机,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记:中国制造,这一产品形象一度深入人心。

不知道何时开始,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退及劳动成本上涨等诸多原因,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似乎岌岌可危,制造业大哥的地位不保了,而取而代之的不是其他国家,正是经济逐渐复苏的美国。这个,还真的不得不服。不信你往下看。

世界工厂坎坷变迁史中国即将“拱手让美”

日前,德勤公司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称,预计未来五年内,美国有望超过中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届时中国将屈居第二。

虽说风水轮流转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但你一定很想知道,这也就短短几年时间,怎么世界说变就变,不给人一点心理准备呢?

事实上,这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脱不开干系。

在这个瞬息万变、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两个关键词就在于先进技术和创新发展,这两个词听起来似乎很“中国特色”,但是很遗憾的是,能真正配得上这两个词的是美国。换句话说,美国显然比中国更有可能走在制造业转型的前列,引领制造业转型潮流。

拿历史情况来说,也是如此,世界工厂的变迁史与制造业领域的变化趋势息息相关,这个还真的扯上两句工业革命的事情了。

在18世纪,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还记得历史教科书上出现的工业革命么,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开辟了新的工业生产门类,并在殖民主义炮舰政策的配合下,向世界各地输出工业品。英国在当时占据绝对牛逼的地位。

到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美国雄起,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继而成为第二任世界工厂,尤其是在钢铁、汽车、化工、机器设备、飞机制造、电气产品、医药以及军事装备等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其生产规模和出口份额,都位居世界前列。就不需要多去强调这段时期的经济增长为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意义有多重要了,感觉地球人都知道。

而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工业从以出口重化工业产品为主导逐步转向以出口附加价值高的机械电子产品为主导,成为机电设备、汽车、家用电器、半导体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也二话不说地进入世界工厂的行列。

终于在21世纪初叶,中国也迈入世界工厂的行列。但是,中国的这个世界工厂名号是有些底气不是很足的,虽然从生产总量上来看,我们说第二,没人敢自称第一的,但是含金量差了点。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完整的生产经济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制造、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七个环节。而更多的时候是其他国家把别的事情都弄好了,中国只管加工装配。中国在其中只是扮演制造的角色、只是制造大国,并没有掌握定价权,所以真是活多钱少,吃力不讨好啊。而在当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够先进的时期,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廉价劳动力。

而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种种讯号理应引起中国的危机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去年研究报告显示,由于美国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以及廉价石油和天然气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在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计划或考虑将制造业务迁回本土。如果中国生产成本继续上升,到2018年,美国制造成本将低于中国。

而中国目前可以说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尴尬局面,对外不仅面临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之类强劲的对手,对内存在人口老龄化、产权保护制度缺失、经济增速放缓等一系列问题。不过我们也没有放弃治疗,随着廉价劳动力为王的时代渐行渐远,国家也在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适应制造业转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例如正逐步落实《中国制2025》,并与“互联网+”结合,以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条上的地位。有没有发现,各行各业的传统企业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努力寻求互联网+的发展新思路。但此项战略能否顺利推行,关键在于硬软实力的双重支撑。

其中,人的因素依旧至关重要,但这里拼的更多是智力,而不是廉价的苦力了。

不拼廉价劳动力 现在拼的是软实力

国家之间经济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生活在不同文化和制度下人的竞争。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也就是这个意思嘛,个体的发展和进步进而可以推动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和进步。而这背后最重要的便是教育,永远都不要忽略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或一个国家的兴衰的重大意义。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教育并非单纯的读书识字(并掌握一技之长),而是开发人们的想象力,培养人们理性的思维逻辑。兴趣和质疑精神是培养理性思维的第一导向。

说起教育这件事,美国和中国的差异可是出现了鸿沟。一个应试教育,一个启发式教育,再加上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社会和家庭氛围的熏陶,也就坦然接受“同样是人,差距怎么这么大”的事实了。

美国出了很多改变世界的大牛,光是家喻户晓的就能掰着手指数出好几个,比如被人们称作“为美国装上轮子的人” 亨利福特,他通过流水线作业,有效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成本,让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这在以前根本是不敢想象的。

再比如比尔盖茨,你现在使用的微软系统就得感谢他。还有乔布斯就不用多说了,现在国人几乎人手一个苹果产品。他以一场苹果科技革命的方式,将人们引领进掌上智能终端时代。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完全依赖于想象力推动下的创新行为。这也构成中国目前很多企业的短板。不得不承认,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环境造就精英人群。能同时把商业和改变世界结合起来,中国出了哪些这么牛的公司吗?

当然了,除了人的因素之外,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也很重要。比如清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的专利保护机制、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发达健全的金融市场、合理的政府政策扶持和激励,也构成社会企业创新的基本要素,这所有的因素可以抽象地统称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你说一个企业要发展,某个行业要进步,肯定离不开一个完善且合理的行业规章制度和健康的竞争合作关系。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目前在很多行业,甚至因为缺乏专利保护制度,让众多企业不敢轻易投入技术研发,这也是中国企业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

再举个例子吧,原本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本应该是为实体经济输血,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池。一个相对于成熟且完善的资本市场中,越具备潜力且符合条件的公司越容易得到投资者的青睐,获得更多的资金扶持,美国这一点似乎做得不错。而在中国,股市的成立之初就成为了某些国企的圈钱场所,而众多中小企业却无时不刻地遭遇融资难的万年难题。

总之,我们需要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角度逐个入手,为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力求将中国制作转变为中国创造,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赶上世界产业转型的浪潮。

美国已故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未来世界将是后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资本以及劳动力基本不再重要,知识成为关键且唯一资源要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袭,德鲁克似乎很有可能一语成谶。而中国必须把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而言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提高国家软实力,充分发挥人的职能,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经济格局中屹立不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