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希望对中国持续39年的“政府开发援助”于2018年结束,按照日本官方的说法,今后,日方将在平等立场上讨论新的合作方法,建立“开发合作对话”,以支援发展中国家等方式谋求合作。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10月23日举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对华官方资金合作(政府开发援助)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也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华春莹说的意思是,日方提供这项“援助”,根本不是什么无私奉献,而让日本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始于1979年,即中国改革开放第二年。其背景是,1972年中日签订外交条约时,中国决定不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而日本承诺经援协助中国经济建设。根据《中日联合声明》,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之后,日本实施了总额为3万亿日元(约合375亿美元)以上的政府开发援助。
人们注意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之而来,日本大幅削减对华援助。由于中国经济得到发展,日本国内要求调整对华援助的呼声高涨,援助金额在2000年达到2000亿日元的峰值后便已开始减少。这符合日本人的性格。他们嘴上从来不认罪,但行动上却可以作出某种表示,前提是不要丢面子。
舆论场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日本同中国关系错综复杂,经常剑拔弩张,但是日本在对华援助方面似乎是慷慨的。不过,日本对华“援助”有些问题是许多人没有搞清楚的,一国对另一国的援助与赔偿是不相干的。至于日本人从高层到普通百姓内心是否真有愧疚,就另当别论了。
说白了,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是图利而来的,正如前日本驻华大使国广道彦所言,“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所以,把一种单纯的“利益双赢”,升华到“感激中国放弃战争赔偿”的道德高度,使之成为战争赔偿的“替代品”,虽然能够部分弥补国人的某种失落心理,但却不是事实。
但凡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项目,都规定借予的钱必须限定用于(或者优先)购买日本工业品和采用日本技术标准。这实际上是一个对日本企业的变相补贴。比如在1987年度编入日本“政府开发援助”项目的贵州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计划,使用了196亿日元的“政府开发援助”贷款,同时根据协议购买了大量日本设备,并且聘请了一批日本专家。
其实,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是双方的事情,既有日本给不给的问题,也有中国要不要的问题。换句话说,日本的“援助”绝不是对中国的施舍,更不是对中国的恩赐。日本对中国提供的“援助”越多,本国企业受惠越多。
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机器制造业等关键行业在过去30年中充分享受到日本对华援助项目的甜头。资金在中国转了一圈,最终又流回日本,许多日本企业对此心知肚明。日本用援助中国的资金养活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企业。
因此,中国不仅仅是简单的受援国,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对日本而言也是个“援助国”。在过去30多年,中国用自己的两大资源援助了日本。第一大资源是中国有限的稀土和能源为日本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第二大资源就是廉价的中国劳动力,正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日本,为日本的人均GDP高出中国10倍作出了间接贡献。
现在,日本政府宣布停止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引不起什么波澜。从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话中可以看出,中国也不会特意对日方表示感谢,因为日本在提供这项援助时,日本企业也得到了巨大利益。就像中国现在也在对非洲提供低息贷款,但中国从来没觉着是在对非洲施舍,是在给非洲资助,因为中国也从非洲获得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