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太行”发动机产能成倍增长 制约战机产量瓶颈不在
2017-06-20 16:37:09



“太行”发动机作为我军现役唯一的战机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成为支撑我国重型战机部队的基石,其产量也直接决定了我国重型战机部队的规模。从相关数据看,“太行”以前年产100余台,如果不考虑后备发动机和单发战机的使用,可支撑起年产50架以上重型战机的产量。但如果考虑以上两者,“太行”的产量就显得有所不足了。



装备“太行”发动机的歼-11B从2010年开始正式大批量交付,按照1500小时/台的总寿命和200小时/年的战机飞行时间,前期服役“太行”发动机已基本到寿,后续每年需要更换量很大;而且沈飞这几年战机产量在逐渐加大,对发动机数量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因此,提高太行发动机的产量势在必行。以前有传闻“太行”新增了一条生产线以增加产量,一直缺乏可靠证据,不过令人惊喜的是,证据来了。

近日,解放军报文章指出,去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后,空装机关迅速与航发集团沟通,大力促进军民企业融合。优质民企的介入,使航发领域进步明显加快,某“重要型号航空发动机”精品叶片产能提高1倍,某核心部件的加工周期缩短为原来的1/4,空军“主战飞机”的航空发动机产能成倍增长。目前我军能称得上“重要型号”,并正在大量生产的,而且还是装备于空军主战飞机的,也只有“太行”发动机了。这篇报道证明,“太行”发动机的产能已获得了成倍增长,这既为沈飞战机产量进一步增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说明太行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正在大批量生产的歼-16战机全部装备太行发动机
关于太行发动机的寿命,前一两年的发动机高峰论坛的消息为,其最新型号的总寿命已经增加到了2000小时,相当于飞行员飞上十年二十年没问题。虽然数字上离美国发动机还有一些差距,但两国发动机寿命统计方面有所不同。美国采取的是视情维修,发动机在全寿命周期内要不断更换各种受损部件,几乎相当于把发动机重新制造了一遍;而我国采取的是定期维修的方法,对发动机总寿命数据是不利的。一旦更换维修方法,太行的名义寿命还将继续增加。



成飞去年生产的歼-10C战机
目前世界其他各主要强国,俄罗斯因经济问题军费大幅度缩减,战机每年产量已经缩减到50来架,欧洲由于缺乏压力几个国家战机的年产量分别只有10来架,只有一个美国还在大力生产F-35,却因进度问题目前年产量只有60来架;而中国这边,成飞歼-10C一年产量已高达50来架,沈飞前面几年年产量也在30架以上。中国战机年产量,已经独霸全球,如今太行产量翻倍,中国战机年产量怕是还要继续增长。中国这种持续大规模“暴兵”的模式,实在是有点看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