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户”制度为何最终都是彻底衰败的结局?
2022-06-27 08:02:17



兵户制度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不算罕见。所谓的兵户,就是世代当兵的家庭。当兵为父子相传甚至祖孙相传几代以至于十几代。最终把当兵吃饷当成了职业,成为家庭甚至是家族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很多职业基本都是家族传承的。因此历史上就有农户、商户、匠户、乐户、兵户的区别。一旦行业固定,那么其户籍和人口管理也相对的封闭和固定;不经过官方的允许,是绝对不准随便脱离自己的职业户籍,也不准从事和本类户籍不相关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而像是乐户等,也就是吹拉弹唱供人娱乐的这批人,还会专门列入“贱籍”!也就是天生低人一等,不能拥有土地,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不能与其他的有正常户籍的人家相互通婚,因为这类人都属于“下九流”。



兵户在一定程度上比乐户当然要强一些,但实际上也强不到哪里去。因为兵户同样不能脱离本身的驻扎点而自由迁徙,同样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兵户除了日常的住宅和军事训练场所,一辈子都不得随意外出。于是日常生活形同无限期囚禁。除了人身不自由之外,兵户的另外一大问题是不可避免地会陷入长期贫困。因为兵户大部分没有土地也没有经营性产业。即使有少量土地,也会随着兵户总人口的增长而逐步摊薄。一般在朝代的早期,由于战争相对较多,需要兵户卖命的机会也比较多。导致兵户人家的军饷供应尚且相对充足,兵户人家的基本生活还算有所保证。相反到了朝代中后期,由于环境相对平静,朝廷财力的日益衰退,军饷被大量克扣以及吃空饷的现象增多;





再加上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都会造成大部分兵户的收入越来越难以维持正常生活水平的现象。而兵户又不能脱离驻扎点自谋生路,这就会造成兵户家庭日益严重的贫困化,而这种贫困化反过来又严重削弱兵户的整体战斗力。这也是到了王朝的末期,军队的战斗力日益破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明朝的卫所制度和清代的八旗驻防,都是中原地区最典型的历史兵户现象。在王朝的前期,这两种制度都体现出了相对较为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到后期都是腐朽不堪,毫无生气的典型。离当代最近的八旗驻防,到道光之后基本就完全丧失战斗力了。比战斗力丧失更可怕的,是当时各地的“旗城”,居然完全成了“丐城”,也就是普通八旗人家的生活水平连城外的普通农民都不如,基本全员形同囚犯加乞丐。



如此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指望这些八旗兵还有像样的战斗力实在是奢望。八旗在初创的鼎盛年代,核心的作战兵员基本就是6万人,当年入关击败李自成的也正是这6万人。同时大量收编蒙八旗和汉八旗,作为外围的炮灰来使用。而到了入关100年以后的乾隆早期,八旗的可用兵力就下降到了3万人以下。而到了道光之后,连3000能打的都找不出来了,只能重用科尔沁骑兵和关内的团练。这就是湘军和淮军崛起。但一场甲午战争让一切都现了原形。由此可见,清代268年战力曲线的变化,与最后一代兵户制度的没落和衰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那么既然明知兵户制度弊端不小,为何到当今仍然在一些国家变相存在呢?比如前天谈到的南亚某国,立国近80年来,一直存在现代的兵户制度。





也就是军人的终身制,再加参军的家族化垄断现象。这一特殊征兵制度在执行了接近一个世纪之后,也出现了严重的利益格局固化和整体战斗力严重下滑的问题。因此该国高层下决心进行较为现代化的义务兵役制度改G。结果反倒受到了现存兵户利Y集团的强烈抵制。可见这个自诩的准超级大国,表面上生活在现代社会,其实上很多内部的制度仍然是中世纪的运行模式,距离现代国家尚有十万八千里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