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期以来,对中俄关系就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相当看好中俄关系,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局势向积极方向发展的重要杠杆;也有十分唱衰中俄关系,认为这不过是中俄两国的权宜之计,因为都受到了西方的打压、制裁,所以要抱团取暖;因为都想同西方搞好关系,所以用这种办法对西方进行讹诈。并且彼此之间也矛盾重重、互不信任,所以这一关系看不到有怎样良好的前景。
总体判断决定对具体事件的的态度。上述对中俄关系的基本估计,影响着对中俄两国国家元首每一次会晤的评价。此次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的访问也是这样,尽管中俄又签署了一大堆协议、成果丰厚,但仍然有人不屑一顾,认为相对于中美关系的体量与深度而言,这些东西不足挂齿,想当然地以为,过不了多久,他们还会分别掉转头来去同美国拉关系、套近乎,所以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评价俄罗斯总统普京此番对中国的正式访问呢?
笔者以为,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中俄两国的战略认识与战略逻辑更加清晰
个人的认识水平决定个人的高度,有怎样的认识就有怎样的行动。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一个国家在战略上有怎样的认识水平,同样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战略行动水平,在国家的战略认识的内容体系中,关于安全威胁的认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国家是否面临外部威胁,面临怎样的外部威胁,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大政方针的定位取舍。此次中俄元首会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了有关这一问题的深入讨论,讨论的结果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一是中俄认识到面临共同的威胁--有那么一个空前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既严重地威胁着俄罗斯的安全稳定,同时也严重威慑着中国的安全稳定,令中俄两国都危机重重、举步维艰;
二是中国两国认识到这样的威胁需要中俄共同面对
威胁有大小,程度有高低,一般的威胁对俄罗斯算不得什么,许多试图挑战俄罗斯的力量几乎就是找死,这一点,俄罗斯很自信,许多对俄罗斯怀有觊觎心态的力量也很清楚。但是,上述这个威慑却不是这样,对俄罗斯而言,这个威胁之所以能够成为普京嘴里的威胁,因为它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俄罗斯感到相当吃力的程度,否则,俄罗斯将不屑一顾。
中国也是这样。中国也面临许多威胁,但大多数威胁都不过是癣疥之疾,中国也完全可以应付裕如,中俄首脑聚会在一起所谈论威胁不是这些个东西。
现在,中俄两国在战略理性上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威胁是中俄两国所“共同的”,也就是说,中俄两国在战略上“同仇”,既然“同仇”,接下来合理的发展就是“同仇敌忾”,这符合最起码的战略逻辑与战略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中俄两国此次元首会晤,一个突出的亮点或者重要的成果就是中俄两国的战略认识与战略逻辑更加清晰明确。看来,普京总统也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好,他们都是战略上的明白人。他们所明白的东西,一定比他们所说出去的东西还更多更深。
第二,中俄关系前迈进了一大步
严肃的大国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必须具备牢固的战略基础,这个基础或者是高度同一的思想哲学及政治模式,或者是深度耦合的战略利益,或者是生死攸关的共同威胁,只要具备上述三者之一,国家之间就可结成密切的战略联系,如果三项皆备,那么就将成为事实上的同盟,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上述三者任何一点都没有,那么就等于没有必要的战略基础,不管怎样拼命努力、精心打扮,也只能是你来我往、互通有无的利用关系。须知,国家不是商人,国家关系不是商业关系,建立在商品买卖基础上的关系,不管多么宏大,看起来是怎样的花枝招展,但其实都是沙滩上的楼阁,经不起风吹雨打。因为这样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而互相利用就难免具有强烈的投机性。
中俄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中俄关系仅仅是经济上的互补关系,那么,不管石油管道多粗,军品大单有多大,高铁建造有多快,统统都不具备值得信赖的战略意义。只有把中俄关系向政治与军事领域做深度挺进,把彼此的安全联系在一起,把彼此关系的世界意义联系在一起,只有到这个时候,中俄关系的战略意义与战略影响才显得真实可信,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中俄两国元首此次会晤的意义就在这里。此次会晤及其所签署的一系列协议表明,中俄两国不仅在经济上已经深度携手,更重要是,现在他们都更加关注彼此在政治上携手,在国家安全上携手,在全球战略局势演进上携手,并下决心在上述各个方面采取措施,见到切实的成效。这表明,中俄两国已经超越互相利用进入互相依靠的新阶段。所以说,中俄关系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政治、军事、经济关系以近乎全面的态势升级了。
第三,未来依然道阻且长
中俄关系历来复杂艰难,发展动力固然强劲,内外阻力也极其巨大。多年来的事实证明,中俄关系总是挤牙膏式地渐进发展,今后的趋势也很可能还是这样,两国关系虽然已经达到战略上互相依靠的程度,但距离风雨同舟、安危与共的程度还差得甚远,而且,如果没有外来的强刺激与大催化,还很有可能就此止步不前。原因有二:
一、战略转型的任务依然艰巨。毋庸讳言,中俄两国对美国对西方都存在相当程度的依赖,其中特别是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尤其深重,已经深入一些人的骨髓。这是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真正阻力之所在。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中俄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理论逻辑所诠释的高度。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两国都有一次巨大的战略转型,这恐怕既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
二、战略双轨制还将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人对于双轨制大概并不陌生,比如经济体制转换时期的价格双轨制。其实,战略上也有一种双轨制,这就是一个国家刻意地操弄看似矛盾的两种安全保障体制,用老百姓的大白话说,就是脚踏两只船。这种把戏,一战时的意大利玩过,二战前的苏联玩过,现如今印度也在玩弄,现在中国似乎也在走这条道路,其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一方面与俄罗斯建立反对霸权、维护全球战略平衡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二者并行不悖,再两根轨道一起向前推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提出高尚与否的问题,战略上没有高尚这种品质存在的理由与空间。
但不管怎么说,包括此次会晤在内的习近平普京系列会晤都是中俄双方精心策划设计出来的,没有巨大的战略企图,他们不会劳心费力地去干这样的事。仅仅从这一点出发也完全可以判定,中俄关系已经不是中俄两国的权宜之计,而将成为他们所着力经营的一个战略品牌,中俄关系的全球意义将因此将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