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饮:迁都西安背后的大明劫!
2025-02-19 21:42:27



近期,国家发布了一项重磅政策,引导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这一消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

许多人疑惑不已,是战略备份还是协同发展,又或者另有深意?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战略考量?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借由产业西部大迁移的新闻,血饮将深度分析西部大迁移的历史经纬,探寻中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明初四大谜案之蓝玉案】

蓝玉是明太子朱标在明朝军方中的嫡系,史料记载蓝玉多次提醒朱标注意防范燕王朱棣,对朱标的忠心毋庸置疑。朱元璋为朱标打造了以蓝玉为首的,集合了傅友德、冯胜、王弼在内的超一流武将阵容,这些武将都全部跟随常遇春、徐达击败过元朝,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蓝玉更达到了明朝武人的最高功勋,曾率军直攻捕鱼儿海。

但是,朱标在1392年病逝以后,朱元璋立马将这个大明最豪华武将集团屠戮殆尽,将傅友德等高级将领在内的1.5万全部铲除。

那么,为什么朱标病逝会导致蓝玉在内的豪华武将集团覆灭呢?

朱标病逝前,曾有一个重要任务失败是其主要原因。


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8月,明太祖“以江南地薄,颇有迁都之意”,于是命皇太子朱标前往关中与洛阳视察。朱标从陕西返回南京后即病逝。卧病在床的时候,还不断向朱元璋献策,将大明国都从南京迁往关中及洛阳地区。



原本朱元璋就有意迁都关中,如今朱标也赞成迁都,可谓皇帝与太子意见完全统一,但是,朱标的突然死亡,让大明迁都彻底废弃。

朱标之后,马皇后的其他两个儿子秦王和晋王也分别于1395年和1398年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

要知道,明朝是严格遵守宗法制度的,唯一的皇后-马皇后的三个儿子也接连病逝,于是,朱元璋只能让嫡长孙朱允炆即位。主少国疑,必然导致其他势力觊觎皇位,熟悉历史的朱元璋深知两汉外戚和权臣篡位的风险,于是,这就有了朱元璋铲除明朝超一流武将团队的动力。

但血饮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和朱标力挺的迁都计划搁浅,导致明朝放弃了向西域开拓以及消灭蒙元的西进军事方略。

皇帝年幼,无法钳制权臣,自然不可能完成迁都壮举。

从历史上看,历代皇朝迁都都面临巨大阻力,比如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往洛阳,背后的巨大阻力是原首都地区形成的庞大既得利益集团,北魏阻挠孝文帝迁都的都是以平城为大本营的鲜卑贵族,他们自然不愿意迁往被汉族士族控制的洛阳地区。迁都意味着他们失去财富和权力,所以极力反对。

与政治反对势力庞大一样,迁都的经济成本更高:战国时期魏国从西边的安邑迁往大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如果不是当时魏国富甲天下根本就负担不起。面对庞大的政治阻力和经济压力,如果君主没有绝对的权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当年商鞅变法,从栎阳迁都咸阳就是秦孝公和商鞅全力支持才完成。

作为淮西文武共同支持的权力核心,朱标的病逝后明朝无法完成迁都大业,朱元璋开始重新架构朱标病逝后的权力结构。

那么,无法迁都为什么导致朱元璋屠杀蓝玉在内的武将集团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朱元璋对明朝军政的规划。朱元璋的军政规划类似于忽必烈治下的蒙元,既嫡系子孙统治中原汉地,然后分封的藩王对外开疆拓土。为此,朱元璋将九个儿子分封在九个边塞重镇,史称九边重镇,其意图就是要这些藩王练兵以后向北向西消灭蒙元。

军事上,朱元璋设立的卫所制度将军垦与民屯结合起来,完全是为大明开疆拓土量身定做的。目标就是将大明领土向西域和蒙元王庭所在贝加尔湖一带扩张。

在这个规划中,核心就是将国都从南京迁往西安,原因除了朱元璋所说的“江南地薄”外,更重要的是摆脱淮西勋贵与南方士林集团的牵制。

对外迁都西安更具紧迫性,大明的敌人除了蒙元还有西部虎视眈眈的帖木儿帝国,1402年朱元璋刚刚去世,帖木儿就集结45万军队进攻大明甘肃地区,意图灭亡大明。

迁都西安就可以将西部变成前线堡垒,这里更加靠近西域和北方地区,向北向西用兵也会非常便利,而如果从大明军队数量最多的南京地区出兵,后勤补给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如果迁都成功,那么,接下来就是向西域和北部用兵。这种情况下,以蓝玉、傅友德为首的超豪华一流武将集团,因为本身就拥有塞外和塞北苦寒之地与北元作战的经验,自然备受重视。

图片

从战略上看,明朝后续的灭亡也反向证明了朱元璋当初眼光之长远。

明朝最终是亡于李自成起义以及满清入关。李自成起义所在地区正好位于关中,如果大明迁都西安,当地经济发展,这里绝不会是大明最贫穷的地区引发农民起义。

战略上,满清入关以后,快速与青藏地区联合,清朝最后以逆时针战略大回旋,攻入四川和云南以后,灭掉了南明朝廷。

清朝的进攻路线可以是完全模仿当年的蒙古灭宋路线,当年蒙古就是先拿下青藏地区,然后从云南攻入四川境内,配合两湖战场攻势,才最终将南宋消灭。

清朝与元朝之所以得手,关键就是同时控制蒙古和青藏两块地区,从战略上看,只要中央王朝控制河西走廊,就能够阻止蒙古和青藏联合,避免两线作战,最后被消灭在大西南的结局。

图片

熟悉战略的朱元璋自然非常清楚这一点,这也是他坚持迁都西安的原因所在。

遥想汉唐当年,就是从长安和九边重镇出兵,分别消灭了匈奴和突厥,才最终奠定了华夏两大盛世。朱元璋的军事布局就是要模仿汉唐战略,用以蓝玉为首超豪华武将集团为尖刀,切开河西走廊的口子,然后分别将蒙元消灭在蒙古和青藏地区。

为此,朱元璋筹谋已久。1371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为首的超豪华武将集团统兵攻占四川巴蜀,1381年再次统兵三十万攻克云南。这是朱元璋少有的战略大手笔,攻克四川和云南地区,也就堵死了蒙元从云南攻入大明两湖地区的口子。

在堵住这两口子的时候,大明如果像朱元璋计划的那样迁都西安,然后以这里为根据地打通河西走廊,就能彻底覆灭元朝,然后,再以长安为起点,打通古丝绸之路,整合整个欧亚大陆,大量的财富和文明就能够将大明带上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三个高峰。

图片

既然是对外开拓,自然必须有一流武将集团,于是,蓝玉、傅友德等就被重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朱标病逝之前朱元璋能够一直容忍蓝玉的嚣张跋扈,就是因为,一旦对西北用兵还要依靠这些悍将。

但是,这一切的规划随着朱标病逝戛然而止,迁都失败也埋下了明朝覆灭的隐患。虽然大明堵住了云南和四川的口子,但因为九边重镇未能继续向北向西开拓,明朝国土面积不仅萎缩,而且始终未能打通河西走廊。

明宣宗时期,又大量放弃长城以外重要关口,结果就是蒙古南下,制造了大明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更大的危害则来自长期未能打通河西走廊,导致后来清朝在收服蒙古以后,快速收服青藏地区。蒙古高原和青藏地区最终落入了清朝之手,于是,清朝沿着蒙古的战略路线,东西两线夹击,最终灭亡了大明。

对朱元璋来说,朱标病逝后,大明再无可能迁都,那么,外敌难以剪除,就必须铲除内部的祸患,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延长大明国运,这成了朱元璋焦虑的核心。

那么,内部的敌人来自哪里呢?

同样来自蓝玉为首的超一流武将集团。蓝玉、傅友德等人除武将身份外,几乎全部出身于淮西勋贵集团。既然对外开疆拓土不大可能,手握兵权的勋贵和抱团的淮西派就成了内斗夺取朱家政权最大的隐患。于是,蓝玉案爆发,大明前期超豪华武将集团一夜倾覆,这就极大地保证了嫡系子孙朱允炆朱家子孙在汉地的统治。

朱元璋并未对九边重镇的藩王下手,这是希望中原汉地统治稳固以后,能再次迁都对外用兵。

所以,朱标病逝可以看作是明朝战略的转折点。靖难之役爆发后中原汉地的统治再次动摇,等明成祖朱棣稳定中原,再次从北京出发对蒙元发动战争的时候,已经耽误了太多时间。而且,从战略上,如果不能打通河西走廊,切断蒙古东西联系,即便在东北地区取得战役胜利,也无法取得消灭蒙元的战略目标。

对比汉朝,朱棣的北伐类似于李广等汉将在华北和东北发动的针对匈奴的作战,并不能改变汉朝对匈奴的整体战略态势。等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率先打通河西走廊,直接导致匈奴分裂,之后才分别歼灭匈奴。朱棣还停留在李广时代,距离朱元璋希望分割歼灭蒙古战略还差得很远。明朝之所以没有很快灭亡,就是得益于朱元璋攻占青藏和四川云南的战略后手,但事实证明,如果未能完成迁都,这个后手也只是延缓了大明灭亡的时间罢了。

历史一再证明熵增原理的正确性,当一个国家不能对外开拓打破封闭环境,那么,内部的混乱无序只会越来越多。

一旦无法对外打通经贸和文明交流,那么,内部为了争夺资源就会爆发内讧。大明无法迁都西安,向西向北开疆拓土,反而将大量金钱、军事资源用于修建长城的北部防御,埋下了覆灭的祸根。因为,无法迁都就无法开拓整个北方经济,这导致大明对江南财税依赖越来越重,江南地区的士林集团越来越影响大明政策的走向。但是,皇权又不甘心坐以待毙。于是,明朝从朱棣时期就全面加强厂卫制度。后期明宪宗和明武宗更分别增设西厂和内长,对士林集团的监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字狱全面抬头,文化迫害开始破坏文化发展。这些都加速了大明灭亡!


【迁都的秘密】

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两千两百年,公认的分水岭就是安史之乱。前面中国封建王朝达到了两个高峰,分别是汉唐。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盛世。有趣的是,汉唐时代中国的都城都在长安地区,唐末中国开始没落以后,都城都开始迁往河南洛阳、开封一带,比如后唐、后梁,灭亡的时候往往向东迁移定都于江南地区,比如南宋定都临安,南明和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罗列历代历朝的迁都时,就会发现,仿佛首都越往东国运越差呢?究其原因,不外四点:

01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



中国国土安全防御,西边远比东边更大,因为,地理上中国西高东低的三级地理阶梯,谁控制西部,谁就能顺地形从上往下打,这就是南宋和南明在失去地理第一和第二阶梯的陕甘和湖北地区以后快速灭亡的关键点。

图片上图来自国家地理信息共同平台

02

西部靠近欧亚大陆核心



欧亚大陆板块的最中心城市是乌鲁木齐,只有控制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才有资格整合整个欧亚大陆资源。

纵观汉唐时代,当时的中国军力最远覆盖都已经穿越中亚直达伊朗高原了,这就是当年汉朝和大唐设立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镇守欧亚大陆核心,也是实现盛世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中国军力辐射到欧亚大陆最西边,所以才保证了国家安全。2022年6月28号,北约马德里峰会勒令日本和韩国做好对华战争准备,公然将中国列为头号敌人。这是北约第一次将东扩目标对准中国,这已经是中国国土安全防御最大隐患,要实现中国安全,中国就必须向西经略,将西安为首西部战区打造成防御北约东扩的前哨就是必须的。

对中国来说,直接迁都乌鲁木齐显然是不合理的,但迁都西安则能辐射中亚和西亚,正好位于中国盛世版图的中枢和要塞地区。秦汉和隋唐定都长安,就是将影响力辐射和对内地交通边界完美结合。汉朝本身就有从武威穿越长安直达南方水网的水运交通,隋唐甚至为了便于长安与江南沟通,专门修建了大运河。这些运河和道路就像人体脉络一样,将整个国家组成一个整体,更因为整合整个欧亚资源,这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地区,盛世才能如莲花般盛开。

图片上图来自国家地理信息共同平台

03

贸易顺差来自于西部国家



秦汉和隋唐时代,随着河西走廊打通,中国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在全世界热销。这给国家带来了庞大的贸易顺差。在那个时代,中国就是当时全世界财富的核心,波斯、阿拉伯、欧洲、草原、中亚部族都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国长安贸易,大量的贸易顺差快速增加国家收入。收入增加,物品交换频繁,于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天量的向西对外贸易,带动了东南的丝绸、东北的山货、四川的蜀锦不断对外输出,就业不断增加。这些都是当时中国繁荣的根本原因。

04

摆脱东部财政枷锁



从南北朝开始,南方经济崛起,逐步成了中国财政主要来源,这个状况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家财政大部分也来自南方,同时,北方藩镇的崛起也破坏了北方赋税区,但这些状况在开元盛世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当时,北方向西大规模对外贸易,导致北方财税充足,也正因为北方可以依赖当地赋税,才解决了对外用兵的军费问题,否则大唐精锐军队不可能打败吐蕃等国,牢牢控制住河西走廊。

唐朝灭亡后,宋元明清几乎全部受制于南方财政,北方的没落状态长期无法改善,而且还不断吃掉国家财政。

长期的撕裂,最终导致士林集团夺权与贫困地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两股力量撕扯下,帝国顷刻瓦解。


【迁都西安】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要整合欧亚实现汉唐复兴,就曾经迁都西安,将这里打造成未来中国的核心。从1998年提出西部大开发到2012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计划,中国正在按部就班地执行这一战略。

2024年10月,中国提出了西部大迁移计划,将江浙沪在内东部地区企业有步骤逐步迁往四川在内西部地区。这个计划是继续扩大中国的西进战略。

将东部资源迁往西部,逐渐地消除东西发展差别。这个计划与朱元璋迁都西安的规划暗合。

未来,等到东西部经济平衡,也许我们也会迁都西安,将影响力通过乌鲁木齐这个欧亚板块核心辐射整个大陆,向西建立华夏崛起的经济基础,通过贸易将亚非拉在内国家与中国全面对接,让全世界最优秀人才和文化进入中国带动文化盛世。

图片


【斩断跨太平洋利益联盟】

同时,包括迁都西安在内的这一整套西进战略,也是中国斩断国内与美国勾连的跨太平洋利益联盟的有效手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因为与美日配套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一个财富向美国输出,美国为其提供政治庇护扶持”的跨太平洋利益联盟。

通过这个联盟中,大量财富输送美国。这种政治经济联盟在2016年民主党希拉里竞选的献金丑闻中被曝光。

中国要崛起,就必须保证国家核心安全,而这个联盟与之背道而驰。唯有通过西进运动,将整个东西经济重新融合为全国统一大市场,也就是肢解这个利益联盟。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马斯克也在揭露这个联盟不断献金给生化机构,专门研发针对中国人的新冠病毒。

虽然马斯克的发言彻底验证了血饮最早在全网提出的美国嫁接制造新冠病毒,同时,马斯克的做法也是在攻击这个跨越中美的跨太平洋利益联盟。我们不能以简单的中美来分析,只有在这个联盟下我们才能理解马斯克的做法。

这个联盟不仅合作制造病毒,而且还妄想控制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国家。马斯克和背后的特朗普,他们都是国家主义者,自然反对这种吃里扒外。不同的是,中国正在大动作解决这一问题,而美国共和党只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嘴炮,以目前中国科技的井喷式发展,我们坚信,中国一定会超越美国,一骑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