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东沟一战,北洋舰队沉没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共5艘军舰,但是,这其中,超勇、扬威、广甲三舰,都是老旧的战舰,甚至是木壳的老舰,在海战中基本是充数的角色,本来就是计划中准备淘汰的老舰;这三舰的损失,对北洋舰队仅仅伤其皮毛而已。真正有影响的损失,是致远舰和经远舰的沉没,这两舰都是2000吨以上的进口主力铁甲巡洋舰,两舰的损失对士气确实打击很大。
但是北洋舰队仍然保留有六七艘铁甲巡洋舰,特别是定远和镇远的存在,完全称得上是“主力尚存”!其他各舰虽然在大东沟海战中多少受了一些“皮外伤”,但舰队可回旅顺船坞快速修理。事实上日本联合舰队各舰由于装甲较薄,受伤程度比北洋回港的各舰更深,但是日方十几日就修理完毕。
旅顺口海军基地和船坞,前后花费白银数千万两,设施完善,防卫坚固,北洋提督丁汝昌事实上也是在此修理完剩余军舰后,就率全舰队躲进威海卫“保船”,既不敢再巡海歼敌,也弃旅顺于不顾,在辽东花园口登陆的日本陆军迅速拿下旅顺,日方海军到达旅顺口外才发现,基地里早就升起了膏药旗!
北洋舰队完全放弃制海权,在威海卫坐以待毙!舰队一旦被敌人堵在母港,失败结局基本就注定了;到底是李鸿章让丁汝昌保船,还是丁汝昌自己死心塌地的在威海卫保船,过去的说法是普遍指向李鸿章,但现在更多的证据表明:在战争末期,李鸿章数次电报催促丁汝昌从威海卫出战,但丁汝昌似乎已经心灰意冷。
丁汝昌的“保船等死”思想,才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全面战败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大东沟海战失利,导致北洋的覆灭和甲午战争的全面失败。北洋舰队指挥旗被打掉后,致远舰的管带邓世昌首先升起司令旗,但立即招来日军游击分队几条舰的火力围攻,致远中炮迅速倾斜,自身炮弹也耗尽了。邓世昌开足马力想拼死撞沉日方最凶猛的新舰吉野。事实上以致远的航速,就是不受伤也不可能追上吉野,两者正常航速都有近十节的差距,这个不是管带勇敢就能追的上的。
瀚海狼山曾经完整的分析过,甲午战败和大东沟海战失败是系统的失败,并不是换具体的人就能变全胜,当然,换人如换刀,肯定会有不同的结果。
具体来说,大东沟海战中若邓世昌指挥,会有所不同,实际上在定远的信号旗被日军炮灰打掉后,邓世昌曾经在致远舰上首先升起了司令旗,非但没有立即改善北洋队形,反倒立即招来了日本游击舰队的4舰围攻。
可见邓世昌有统帅全军和敌人拼死一战的勇气,但是在有方伯谦这种屡次战场脱逃的同僚的情况下,邓世昌的司令旗根本就指挥不动任何人。北洋舰队事先也显然没有第二个指挥中心的预案。北洋舰队作为李鸿章淮军私人势力的这个前提,也决定了他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失效的。“勇者太勇,怯者太怯”,像邓世昌这种勇将毕竟是少数,很难被提拔到提督的位置上。
当然,若邓世昌当时是水师提督,和丁汝昌交换位置,本人在定远上,起码可以挺过这一战,然后回旅顺紧急维修和补充弹药给养后会再用主力6舰巡海迎敌,日本联合舰队绝不会赢得那么容易,更不会在威海卫坐以待毙。这与个人性格直接有关。以邓世昌的英勇,绝对会再出海寻找战机,大清的局面会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