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航展的最大新闻莫过于歼-20的震撼亮相,飞行表演虽然只有短短的60几秒,却为我们展示了至少两个秘密。首先是歼-20拥有推力矢量喷管,看拼图底下的一幅图,这是在航展上歼-20低速通场后,即将左转小角度盘旋爬升。它的两个喷口朝向不同,左边稍微向下偏转。
如果说图片太小看不清楚,那么来看上个月网上出现的歼-20试飞清晰图,将下图(中)的尾部放大,选择对称的点连线(红线),取中点连线(黄线),再画出喷管的延长线(绿线),显然两个喷管的朝向不同。

第二个秘密就是歼-20拥有动力强劲的发动机,不开加力的情况下,依然轻松地垂直爬升而不减速。下面拼图选择几幅歼-20在航展飞行表演中,不同姿态下的图片。从喷管的收敛程度以及喷管外未见到火焰,可以判断歼-20在整个飞行表演中均未开加力。

下图显示,在慢速S形侧身水平盘旋之后,歼-20紧接着转入垂直爬升,发动机依然是未打开加力。因为此时的喷管是略微收敛的,而开加力时喷管是完全扩张的。现场观看歼-20在爬升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的减速,而是直入云霄。

有些航展图片上能看到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有火焰,那它是不是开加力呢?不是!看下面对比图,图中F-22和F-15是开加力,橙黄色的火焰很长,而歼-20只是在后燃烧室的点火器上有一圈蓝色的火焰。
垂直爬升不减速,此时必须推重比大于1。考虑到歼20在表演时没有带弹,而且机内油料少,借用F-22的飞机空重,此时歼-20的重量大约是18+3=21吨,那么该发动机的最大军推应该达到11吨。太行B的军推只有8.6吨,说明量产的歼-20装的是WS-15。毛发党、国产毛发党全是在胡扯,2011年底央视的军事节目就已经明确,歼-20首飞采用的是国产发动机涡扇10B。

下图是歼-20起飞时,开加力与不开加力的对比。拼图的上和中两幅是开加力起飞,可以看到喷管外有长火焰,拼图(下)是装WS-15的2017机无加力起飞。

WS-15真的成熟了吗?下图是在本次航展上拍的资料,我国生产的高压涡轮叶片,不仅有第二代单晶(DD6),还有第三代单晶(DD9)。中航发集团之所以公开这些资料,是希望能借此获得国外发动机企业的代工订单。同时也说明我国最新的发动机涡轮叶片,已经用上了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太行发动机的涡轮叶片用的是第二代单晶(DD6),美国的F-119四代发动机用的是第三代单晶,涡前温度2000K;相信推比10的WS-15同样是采用第三代单晶(DD9),而林董在央视节目上介绍的2000度(2273K)单晶是用于推重比12—15的第五代发动机。

本次航展还展出以第二代粉末高温合金为材料,制造的高压涡轮盘,太行是采用第一代的FGH4097粉末盘,WS-15采用的是第二代粉末盘。

下图是2005年航空报的一篇报道,我国首台高推重比发动机的核心机,于2005年4月14日点火成功。推重比达到10一级才称作“高推重比”,15—20则称作是“超高推重比”。文章中之所以说“整整盼了十五年”,是因为高推重比发动机的核心机研制项目,是在1988年4月的通过论证,1990年10月正式上马。
一款新型发动机的立项论证能够获得通过,首先必须是已经研制出核心机。2005年4月高推比的核心机点火成功,2006年2月召开推比10发动机立项综合论证报告评审会,WS-15在2006年正式获得国家立项。

2006年立项后,研制单位除了继续对核心机展开试验,还要给核心机配上相应的低压压气机和风扇,以及低压涡轮。到2011年,黎明公司实现第四代发动机验证机提前交付(下图左)。发动机验证机在进行高空台试验之后,就可以在伊尔76的发动机飞行台上,做高空挂飞试验。
从美国空军在1985年颁布的MIL-E-87231/(USAF)通用规范可以看出,仅在首飞的审批阶段需要做高空试验。之后在原型机的试验飞行中得到的真实数据,可以对高空台测得的数据进行验证。同理,2001号验证机在装太行B进行试飞测试后,证明机体设计是安全的,可以作为WS-15的试飞平台。

下面我们通过几幅对比图,来梳理一下歼-20原型机更换发动机的大致过程。下图(上)编号为2011的原型机,伞包的舱门未打开,说明是在起飞,因为降落一定是打开伞包舱门。在起飞刚离地,为什么两个喷口是大小眼呢?只能说明左右两个发动机的推力大小差异很大。注意,此时两边都没开加力。

太行B与三姨夫之间仅相差12%,当年太行试飞期间试过歼-11A各装一台太行和三姨夫,起飞时喷管并不需要“大小眼”。WS-15即使是A状态的165KN,也比太行B大20%,在轻载的情况下,左发的太行用最大军推8.7吨(喷口完全收敛),右边的WS-15推力大,只需用到最大军推的75%,所以喷口是完全扩张,这样的逻辑才说得通。
在2011号原型机阶段就已经在做更换发动机的试验,甚至2011号机的主要任务,就是试验高推比发动机与机体结构强度的关系。歼-20之所以研制的进度快,其中一个原因是有多架原型机同时在试飞,分别承当不同类型的试飞任务,各单项试验齐头并进,各有侧重点,待所有分项都试飞成熟了,最后才是完全状态的原型机(1016、2017)进行定型考核。
之所以将发动机与机体结构的试飞任务,列为第一架原型机,是因为它是全局性的,发现问题后,才可在后面几架原型机的生产时加以改进。同时,四代机的超音速机动对机体结构强度的要求,在之前三代机的研制中没有经验可循,是全新的问题,需要更长时间的试验。超巡的气动特性有大量风洞的试验做基础,隐身外形已经在2001上得到验证,两者都不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只需做细节改进。
如果只看上图的表面,你可能会被喷管搞糊涂了,怎么左右两喷管相同也“大小眼”呢?其实喷管与发动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种情况在歼-11B上出现过,同样是装太行发动机,前后生产的歼-11B,喷管收敛片是不同的。笔者推测:在2011号机的换发过程中,并非是一次性完成的。为了减少风险,先换发动机,后换尾喷管,这样的逻辑才说得通。
如果喷管与发动机是一一对应的,那么相同发动机起飞时,为何要大小眼呢?它是在起飞,不是在做舵面受损的特殊情况下的降落试验。在歼-20的研制过程中,更换发动机的大致过程:
首先根据预研和四代机的要求,研制出2001验证机,用太行B实现首飞,在试飞中没有出现颠覆性的问题,于是生产了2002。加快研制试飞的进度。通过两机的试飞,验证了机体结构强度、隐身性能、气动控制、升阻比(与超巡有关)、机内弹仓......等设计是可行的。2001/2002只是技术验证机,设计上肯定有简化和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完成以上验证之后,再做更多的试飞已没意义,但它可以作为WS-15的试飞平台----承担测试发动机可靠性、非极限的各种性能等任务。
根据验证试飞结果,研制原型机2011--1013,分别进行各分项试飞。2011是修改后的第一架原型机,先用成熟的太行B实现首飞。机体结构强度和气动控制没问题,先将右边的发动机换成WS-15,试飞成功后采用双发,修改完善飞控软件。

为了降低试飞风险,2012和2013两架原型机仍采用太行B发动机。上图的2012号原型机在试飞的前后两个阶段,发动机后部是不同的,可能后期更换了矢量推力装置。2013号原型机在试飞的前后两个阶段雷达罩有变化,估计2012机主要是测试航电和武器发射、空中加油等。
2015机的外形根据之前的试飞做了细节改动。尾撑的形状有变化,而且蒙皮的颜色也不同,内部装有雷达告警天线。机头下方的EOTS窗口是透明的,机头两侧有长条形的数据链天线,所以2015机是航电完全版的原型机。

最后制造全状态的2016和2017两架原型机,它们装的是带矢量喷口的WS-15(A状态),完成定型的全部试飞考核,可以小批量试生产(2101--2106)、并交付作战部队,待空军试飞局验收后即可开始批量生产。
如果不装四代发动机,那就没有超巡和超音速机动性能,4个S就少了俩,就谈不上四代机研制成功,马晓天能说满意?央视更不可能说“各项指标居国际领先水平”。
所谓的“超机动”是个笼统的概念,大致包括两方面:
一是超音速机动,是四代机特有的杀手锏。整个机动动作都保持在超音速的状态下,这需要强劲的动力和超强的结构强度,没有四代发动机就无法在试飞中验证机体结构强度是否符合要求。而且结构重量占总重的比例要低,这个只有四代技术才能做到,三代机怎么改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三代机只能在亚音速范围内机动,而且机动中速度会不断下降,在与四代机的空战中完全处于弱势。
二是超常规机动,这需要矢量和多个可差动翼面的配合,飞控超难,其中又分为有较大实战意义和表演多于实战两类。三代机虽然也有部分的超常规机动,由于固有的发动机推力和机体强度不足,三代机的超常规动作多是在慢速状态下完成,对付没有推力矢量装置的三代机,还有一定的实战意义,在与四代机空中时,这类慢速的超常规机动更像是花拳绣腿,贸然显摆还不如逃之夭夭来的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