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ist枫仁院:国运大棋 南海路带 硬顶美军挑衅,剪除美国羽翼
2016-11-08 10:49:02



昂山上台没几天即批准了中国的炼油厂项目,让一直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日本人惊掉下巴。这就是昂山务实的地方,屁股从在野换到坐朝,思维立刻就跟着换了。正如前文所说,中国并不在意谁在缅甸掌权,中国在缅甸的利益不是必须要通过和少部分军棍捆绑才能实现的。未来中缅关系中国希望能走中巴模式,谁上台都不影响两国既定政策。你选你的,你政变你的,我们不管,咱们两家定好的事不被打断就行。

缅甸的例子再次说明,我们对中南半岛的5位控制力明显强于在飘在南洋上的那5个。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就是…我们壮哉大陆军到得了到不了。
在东南半岛我们可以经济安全两手抓,如果加入中国计划那大家一起发展一起获利,但如果谁想通过伤害中国获得好处,那大家请参考号称“世界第三强”越南是怎么挨揍的。在中南半岛这嘎,安全领域中国基本是一家独大的状态,有点美国对南美、苏联对东欧的意思。一个字:我不称霸,谁称霸我打谁。
对南洋5国中国就没有这种控制力了,别说以前因为海军不行岛礁都被蚕食,就是现在海军下饺子大发展了还是没法和美国在东南亚国家以东的太平洋上和美国硬刚,没法把南洋5国的安全完全罩在中国自己控制下。现在我们的阶段目标是控制南洋国家以西的海域,就是南海制海权。里面归我们,外面归美国。
根据这个状况,对东盟国家的总策略用一句话概括应该是:努力强化和中南半岛联系、尽量维持南洋国家中立。
比南洋更远的澳洲海域现在基本在美国的控制之下,这里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掺一脚,掺一脚就得。
总的这个局面就是当前南海周边的基本态势了,丫头行后,美国明显的强化了和“有证”同盟的军事关系,对南海加强了挑衅的力度。相关各国对美国的发力表现了不同的反应,对这种新动向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我认为总方针就是:硬顶美军挑衅,剪除美国羽翼。

 

我在分析中国“顶住美国,剪除羽翼”之前,再重申一遍:
中国的优先目的绝不是控制南海所有被占岛礁,把岛礁全修成前进基地和堡垒,为了刚性的全面控制南海不惜与南海的邻国们为敌,这是美国最希望中国做的事,美国一直想把中国往这沟里带。
中国做大自然搬运工、海警巡航等等一系列在南海的动作都是为了给路带计划、资本输出、产能输出保驾护航的,这些都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切以路带计划为最高考量。这里不存在鹰和鸽,只有以利益为最大考量的能大能小能升能隐的龙。
我们现在不是要做整一亩三分地的地区大国,是要做改变全球贸易秩序和金融秩序的超级大国,这个是我们未来的最大利益所在,我们需要在这个高度理解中国的南海动作。我费劲写本文就是想把这个道理讲明白。
摆脱小农意识、摆脱小农意识、摆脱小农意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眼睛仅盯着眼前渔场是不是被占了,这种思维方式和洪秀全差不多,纯属丢西瓜捡芝麻。


针对美国在南海越来越大的动作,我认为我们南海行动的总方针就是“顶住美国,剪除羽翼”,在世界层面就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反对美元霸权,扩大市场容积”。
这个斗争我们和美国都没有妥协的空间,从我们的立场看,世界市场不够分了,那我们带头干苦活累活难活险活挖池子,而且池子挖大后好处还和大家一起共享,不吃独食,如果我们中国努力挖池子还把好处分给美国一份美国都不干,美国非还要自己躺着吃独食,那我们怎么退?
从美国的立场看,中国你在亚非搞资本输出产能输出就是想一步一步做贸易中心,搞去美元就是搞去美国贸易中心,减弱美国贸易中心地位。我大美利坚靠着美元结算全球贸易中心收铸币税吃饭的,你搞的这两件事简直都是在我兜里掏钱,无非是一个左兜一个右兜罢了,你问我能不能妥协让我选交出哪个兜的钱?我哪个TM也不能答应啊!
所以美国可以和俄国战术性妥协叙利亚问题,却没法和中国妥协贸易中心、美元结算这些战略问题。美国加大对南海的投入力度是必然的,这一点,loud and clear。

 

在前文写了,中国在南海第一阶段较量基本击碎了美国塑造中国武林公敌形象拉拢南洋国家投入美国怀抱的图谋(菲佣脱衣服抱腿我们也没辙),南洋诸国目前基本对中美持中立态度。未来事态发展是有利于美国的“牧羊犬巡逻计划”还是中国的路带计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南洋诸国对到底中美谁能控制南海航路的判断。
这样,在南海对美国的挑衅一定要刚住正面,不但实质动作上要刚住,宣传上也不能低美国一头,比如美国说“航行自由”,我们就说“没有横行自由”;美国说“中国岛礁军事化”,我们就说“自家土地正常合理”,等等。在这一阶段军事行为都是“广告素材”,不喊出来只能是个“素材”,喊出来才是“广告”。中美你来我往比拳头的实质就是软性抢夺南海航线控制权,这时候面子就是里子。中国对南洋诸国的前期投入是“被一锤子买卖”血本无归还是有价值的投资就看这个航路控制在谁手上了。
在南海我们比起美国有三个优势,一是我们不需要挑起冲突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强化和南洋诸国的商贸联系,而美国必须要先“击退”中国才可以,所以强化冲突引起周边紧张的永远都是美国,我们不需要加码“全压”,和美国投入等量的强度即可。二是美国的门槛比中国高,由于中国给南洋诸国的条件比美国好,美国需要完全排除中国对南海军事影响力断了南洋诸国的念想才算成功,中国只要和美国“混合控制”和稀泥就可以一步步推进计划。第三,美国再强大,也只能派船来展示力量,船来就要走,不能总停在南海,美国的力量不是固定的。我们的岛是固定在南海的,每次美国一来就可以以此为借口提升一点武力,提升一点对南海的控制,这个是永久的,一点一滴的逐渐从量变向质变过渡。南洋诸国也不能多说中国什么,毕竟来挑事的是美国。

 

中国的这个“对刚正面”策略美国看的很明白,美国也在动心思破的。美国不断有文章说哪怕有最好的航母可能也不足够维持海上霸权了,就表示的是对中国“堡垒”政策的焦虑,长此以往,美国将不美国啊!除了拉盟友搅和南海之外,美国一直希望能用新科技破局,找一种什么办法能把中国的反介入彻底归零。
中国有一个非常让美国头疼的地方就是中国占着整个东亚大陆,美国很难靠摧毁中国一两个陆地导弹基地破中国的堡垒政策。而且中国还是核大国,攻击本土就玩大了,美国也要好好想想这个局面能不能hold的住。
为了能hold住局面,美国搞了一堆什么太空战斗机、波音激光炮飞机、各种反导的项目,就是指望用技术手段化解中国的“导弹威胁”(当然还包括大毛),用新技术给中国武力“归零”,只要新技术让中国导弹飞不起,瞄不准,被拦截,美国的常规军力比如航母什么的就能发挥作用了。用二战来比喻,航母相对于地面坦克,卫星导弹相当于战斗机,美国要彻底破中国“制空权”才能发挥“坦克”的威力。
总看到有人说南海明明这么紧张,中国还花大笔钱研究高超音速、展示东风41这些用不上的东西,拿钱多造船不好吗?这些东西还真用得上,没这些东西船造再多都是枉然,这些东西才是保证我们能和美国刚正面的前提。中国就是没有图一时之快,为了立足长远的能刚住才会花大钱研究这些“用不上”的东西的。
这也再一次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第一战斗力。

 

中国军事对刚美国的具体手法基本上就是外交部喊话、军舰随行护航、建筑工人玩命填沙子,保持对等强度还击。剪除羽翼这部分就比较微妙了,要根据相关各国的具体情况见人下菜碟,区别对待。

首先要说的就是有实力有意愿的日本了。
前文分析了日本是出于自身目的自愿追随美国挑事的,我们现在再用经贸手段拉拢日本基本属于肉包子打狗无济于事,经贸这一招随着日本民主党倒台就已经不好使了,再玩“政冷经热”经济的热也焐不热政治的冷,只会让安倍以为中国经济有求于日本,行事更肆无忌惮而已。对付日本还是要从安全方面入手,用军事回应日本的军事动作。
康熙曰过:“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混帐,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鉴于日本自愿铁心抱美国大腿,很难把日本从美国阵营分化出去,那就退而求其次,用多多敲打日本的手段让日本不敢跳的太高冲的太前。

前文说了,日本一方面想躲在美国后面积攒力量,一方面又怕被美国卖了当炮灰,投机的心态很重。日本在中美日三方里本钱最小,同样的损失中美可能能扛住,日本可能就受不了了,所以非常害怕受到损失。
日本心态就像股市投机者一样,如果股市大涨,投机者就会重仓买入“全压”,如果震荡横盘,投机者就不那么敢痛快投入了。如果中国对日本软,日本就会觉得风险比较低,会跳的更高闹得更欢,压上更多的筹码来博更多好处;如果中国对日本压力很大,日本怕踩上“诱空陷阱”,中国压力大了日本反而会为保存力量不敢随便做动作。
而且日本是二战战败国、曾有殖民东南亚的黑历史,中国敲打日本不会引起东南亚国家的同理心,中国出手没有什么投鼠忌器的顾忌。

 

那如何用力量压制日本呢?对日本的压制需要两个能力,一个是彻底威胁日本生存的能力,一个是压制日本海自的能力。
如果我们没有威胁日本本土的能力,日本就没有本土安全的后顾之忧,就敢更大胆地主动进攻和我们闹。所以,威胁日本本土安全的能力是牵制日本太过分的基础保障。多谢毛初代时打下的基础,威胁日本这个能力我们具备很久了。
不过,威胁日本生存这个牌必须要有,但是不能随便打。因为中国对日本的灭国威胁日本可以靠获得美国安全背书来部分化解,虽然日本也信不过美国,但是如果中国灭国威胁在前,日本就是有根稻草也要抓住了,何况还是世界军力第一科技第一的核大国美国呢。虽然日本必然会丧失更多的独立性,被美国操纵的更彻底,但是和生存比起来,独立就没那么重要了。
因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是“排除”或者“压制”,不是消灭,对付日本是为了让他别帮—起码是少帮—美国的忙。威胁日本的既得利益让日本患得患失是应该的,但是威胁日本生存的核心利益只能让日本别无选择的投靠美国,抱美国抱得更紧,那我们就替美国干活了,美国还连句“谢谢啊”都不会和中国说。
所以威胁日本生存安全这张牌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能亮出来的。

 

压制日本海自就要靠海军和东风长剑了。前文说到中国在南海和美国竞争制海权靠的是陆地“堡垒”上的导弹,连美国超级航母都能威胁的手段,对付日本自然也不在话下,但是导弹只能用来打大仗平时用不上的缺点也同样适用于海自。因为日本绝不会离开美军和中国单打独斗,所以我们“堡垒”导弹也基本没机会到日本头上。理论上堡垒导弹适用于所有南海敌人,但是实际上基本就是给美国一家准备的。在斗而不破的局面下和海自过招还是要靠海军舰艇部队。
日本海自打着“海自”的名号干着海军的事,长年在吨位和先进性上压着我们,直到下饺子后这个局面才被扭转过来,现在海军我们已经不虚日本了。现在还有人时不时的把中国海军和日本海自比一比数据,争一争到底谁厉害,其实中国一个均衡舰队和日本海自这个美国扫雷大队就没什么好比的,这就好像问杜宾和金毛哪个比较厉害一样,挺无聊的。而且以后会越来越没得比,因为中国造得快啊!
因为中国实在是造船造得太猛,很多人都忽视了日本,其实如果不和中国比,日本在全世界都算是造军舰造得快的。日本这些年其实也在大干快上,只不过被中国火山喷发式造舰给掩盖了。
舰艇部队使用起来比导弹灵活的多,从搜救演习到大洋作战再到威胁本土什么活全能干,还可发可收,不像导弹开弓没有回头箭。
中国进一步发展海军舰艇部队,继续拉大和日本海自的差距是压制日本、让日本不敢下本钱的最重要的保障。中国和日本差距越大,日本敢下的本钱就越小。中日斗法看的都是海上的你来我往,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中日两家造船厂的造舰速度。

 

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力量不够,手腕再灵活也是白搭,这一点李中堂最有体会了。好在现在我们手腕够和日本掰手腕,就看这手腕怎么掰了。
为了让日本别跳的太高跟的太近,我们采用如下的策略,大家也可以看看哪些是我们已经在用的。
一,打狗给主人看。日本抱美国大腿是来投机,不是卖命的。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毛初代当年“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思路,对日本和美国区别对待,对日本在南海的军事行动采取比对美国更大的反制力度。日本你不是怕损失吗?我们还就让你先感到有损失的风险,帮日本好好强化一下“风险意识”。由于日本有二战黑历史,这一点也可以好好利用,对日本下南洋的行为要好好的联系日本当年的行为,丑化日本形象。
二,围魏救赵。日本的老家在东海边上,距离日本距离南海比我们更远,日舰往返一次比我们麻烦的多。我们可以采用围魏救赵的方式加强在钓鱼岛的巡航力度,让海自疲于奔命。舰船飞机都有使用寿命,尽可能让日本把摩托小时都消耗在赶路上。
三,挤压日本市场空间。增加和日本竞争项目的力度,在不破坏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挤压日本产品的市场,重点项目力保不失,非重点项目嘛…让给日本可以,保证日本赚不到钱就行,比如日本竞标成功的印度民主铁路什么的。
总之,就是让日本人对冒犯中国产生的风险和损失有感,这个损失和风险越大,日本越不敢跟的太紧。这时候对日本“严厉”才是有利于中日长远关系,现在对日本妥协只会让日本觉得跟美国这步是走对了,下更大的本钱捣更大的乱。一切所谓中国手段过于强硬“不利于中日友好关系”、“破坏两国互信”、“会推日本强化美日同盟”的论调不是鼠目寸光就是别有用心。

 

对待美国我们采取不主动挑事,美国来了不怕事对等强度对抗不升级矛盾的政策我认为是非常恰当的,但是同样的政策对待日本我认为就有些问题了。
因为日本的赌性非常重,虽然心思很密内心小剧场超多,但是决定出手后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参考日本剑道出处的一刀流精髓,仔细盘算,果断出手)。日本不会因为中国一两次强硬回击就吓的畏首畏尾,这不是日本人的处世之道。短期看日本反而可能会因中国的回击投入更大的本钱来闹事,在局面上看就是中国的回击不但没压下日本,反而使局面更紧张了、日本跳的更高了。其实这实属正常,日本就是想把中国吓回去才会这么做的,压制日本不可能一蹴而就,日本会跳跳高可以看作是日本的“规定性动作”。
为了缩短日本跳跳高的时间,早点让日本撞够南墙,对日本应该采取不主动挑事,但是日本挑了事后要升级对抗的策略。不但要不怕和日本对抗强度螺旋上升,反而甚至要主动的升级回击的强度,主动揪着日本打。这样经过几次升级,日本就被迫从摇旗呐喊敲边鼓的位置被逼到前锋炮灰的位置,不给日本狐假虎威围着美国老虎打转的空间。
由于对日本和美国采取了区别的政策,几回合较量后会形成中日、中美对抗的热度差别就显现出了,两者存在明显的温度差,美国如果不帮日本,日本就会有被抛弃当炮灰的恐惧感,自然调子就会降低不敢继续跳的太高,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美国为了保证同盟一致给日本撑腰,主动提高对中国的压力强度帮助日本,那我们也不怕。因为我们收拾日本的场子主要是在东海,美国如果想实质的缓解日本压力,也要在东海回应中国施加的压力,在南海强化巡航帮不了日本什么。东海的场子是我们选定的,这里离中国家门更近,更利于发挥堡垒政策。而且东海远离美国的其他伙伴(比如澳大利亚,菲律宾),美帝小伙伴们会想:“投入更大的精力承担更大的风险去掺和和自己更不相关的事到底值不值?”结果让“美国伙伴们”更不愿掺和,到头来还是分化了美国盟友关系。我们的目的还是变相达到了。
我认为“对日强硬,升级斗争强度”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策略,不过具体执行的时候需要比较灵活的施行,到底升级到什么程度、怎么升级还要看我们和日本的力量对比和当时瞬间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