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大清洗,动乱走向极端,危机重重
2020-06-25 07:07:26



最近这段时间,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活动仍在美国多地持续。

相比之前,暴力纵火有所减少,但是抗议行为更加极端,并从更深层面撕裂美国社会。

为什么这么说?

近日,电影《乱世佳人》被下架,因为《为奴十二年》导演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前者歌颂南北战争中的南方。



美剧《老友记》制片人向公众道歉,承认考虑不周,导致6位主演全部是白人。



除此之外,美国历史上多位功勋的雕像被抗议者推翻。

名单很长,包括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北方联邦军总司令、第18任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等等。

他们都为美国创立和统一付出巨大努力,但是因为曾经蓄奴,所有功绩要被抗议者抹杀。

总结来说,只要有任何一点涉及种族歧视,抗议者都要想办法打击。

有人说,这些抗议者已经“走火入魔”。确实,用当下的“政治正确”,对过去的历史进行追责,很可怕。

这就是美国版“大清洗”。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美国政权存在的基础都会被动摇。

可还是要说一句,黑人的愤怒,事出有因,这次要从“南北战争”讲起。

这场战争开始前,奴隶制在美国是一种合法存在。那时候,黑人从生到死,都受控于白人奴隶主,也就无所谓“种族歧视”。

后来,因为经济利益存在冲突,南方要保留奴隶制,北方想废除奴隶制,双方冲突不断升级,并最终爆发战争。

战争初期,南方军队凭借先期准备和国外援助,取得节节胜利。大量黑人也站在奴隶主这边。

林肯一看,继续这样下去可不行。为了争取黑人支持,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叛乱州的奴隶可以获得自由。

宣言公布后,大量南方黑人奴隶逃到北方,并参加军队。他们要守护来之不易的自由,南北双方力量对比开始改变。

1863年,宣言正式生效,北方军队不久后就取得葛底斯堡大捷(内战转折点),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然而,战争可以帮助国家国家统一,宣言可以让奴隶得到法律上的自由,但是,无法改变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南方蓄奴州之一、佛罗里达州当即宣布,跨种族通婚为非法行为。

对于何为黑人,佛罗里达州给出明确认定,只要有八分之一及以上血统为黑人,那就是黑人,不能和白人通婚。

此后一段时间,南方多个州都通过类似法案,臭名昭著的“一滴血原则”在美国社会生根发芽。

一直到1970年,路易斯安那州还通过法律,认定只要三十二分之一黑人血统,那就是黑人。

奥巴马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但他仍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可以这么说,“一滴血原则”就是美国社会的潜规则,并且带有鲜明的种族歧视烙印。

当下,抗议者的“走火入魔”,和“一滴血原则”十分相似。既然白人曾经享受掠夺奴隶带来的好处,就不要抱怨抗议者的“走火入魔”。

这两者相互撕扯,会让美国社会更为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