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壶灌炮弹的闹剧?完整版!
2024-05-03 23:06:40




重型战争到了第三个年头,作为战略防御方最大的抱怨,就是传统大口径炮弹的供应不足,而且公开给出了双方在战区实际发射的中大口径炮弹的总比例,已经到了1比6甚至是1比8的程度!也就是这边打出去1发中大口径炮弹,对面就立即回击6到8发。如此之大的火力对比差距,也是战略防御方持续叫苦不迭的一大根源。毕竟在实战中早就渡过了运动攻防战的阶段,漫长的战线总体上已经稳定了1年半,双方早就进入深沟高垒、结硬寨、打呆仗的“原始”阶段。随着双方地面有生力量普遍深入地下,整体防御能力的增强,此时再多的智能武器的实战效应都持续下降,最终拼的就是谁的炮群能发射更多的大口径炮弹。如果不能在最基本的火力强度与密度上压制住对手,想继续收复失地?

图片

基本属于痴心妄想。问题是战略防御方自身的大口径炮弹库存在过去2年早就消耗完毕,目前其内部自产补充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而且随着其主力炮兵的北约化,也就是以155口径为主,那么其155炮弹的供应,几乎每一发都必须纯粹依赖外援。问题是包括超级大国与整个西欧在内,在过去两年中提供了350万发以上的155炮弹以后,他们的库存也基本见底了。于是又想到了半岛南边!在明里暗里提供了大约80到100万发之间的155炮弹的存货之后,也开始唱空城计了。于是今后再打下去,那么基本上就都属于整个北约甚至是整个美西方体系,包括东亚部分偏向西方的成员在内,都在“现上轿现扎耳朵眼”!也就是每新生产一批就立即往“前线”空运一批,但总量上却根本无法满足每天至少2万发的,

图片

最“基本的”实战需求。当前北美的唯一的155炮弹工厂哪怕24小时轮班生产,目前每月也只能交付1万发。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到2年以后,也就是2026年的,极限产能也不过每月2万发;等于平均每天只有不到700发。而欧洲的总产能还不如北美;欧洲几个北约155炮弹工厂当前的总产能加起来也不会超过500发;即便再加上亚洲的半岛南部,美欧亚三者合起来,总日产能都不会超过2000发。这与每天至少2万发的强烈需求,整整差了1个数量级!绝不是短时内可以补足的。问题是北约号称都是由当前全球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组成,为何在主力155炮弹的实际产能上如此拉胯?而不久前瑞典155炮弹工厂的部分生产过程的对外公开,终于来了一个大揭秘!原来炮弹产能上不去的最大的拖后腿因素,

图片

不是炮弹外壳的机械加工,也不是高级混合炸药的存量不足;而是所有这些大口径炮弹,居然全部是生产线上的工人,一人一个电热水壶,纯手工灌装炸药!甚至还因为动作不熟练,导致半融化状态的炸药,大量洒在了生产区的地面之上!为了防止爆燃事故,下班前还需要员工再手持热水管冲洗干净。如此搞笑的画面,就是当前北约在整个欧洲最大的155炮弹生产线的基本现实!问题是庞大的西方世界,难道就不能发展出一条类似饮料的快速自动灌装生产线?那样不用说一天几百发,就是一天几十万发也能造出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图片

很难理解,为何北约方面要公开欧洲最大的瑞典炮弹工厂,其员工用电热壶人工浇筑155炮弹的所谓流水线。这明显就是想来个公开露脸,结果却露出了P股的可笑闹剧!问题是为何生产炮弹必须浇筑?当今的全球,除了纯人工浇筑之外,到底还有没有符合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绝对高效的炮弹灌装生产线?如果假设在其他大国有这类现代化的自动生产线,为何到了所谓最先进的美西方以至于北欧,却又倒退回人手一个电热壶的原始生产模式呢?要回答上面的三大问题,其实还得从一些最基本的弹药常识讲起。人工浇筑炮弹,其实浇筑的是炮弹内部的炸药,而不是炮弹的发射药。两者其实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过去多次谈到过,近现代的身管类武器,也就是无论是枪弹还是炮弹,其发射药的,

图片

最基本成分,其实都是无烟硝化棉;即使所谓的更先进的双基甚至是多基发射药。里面的无烟硝化棉成分也占据八成以上。而且无烟硝化棉也可以作为低档火箭弹的速燃推进剂。为了提高发射药的燃烧效率增大射程,一般提前加工成颗粒状、长条状甚至是集束状。大口径火炮还有分装药包形态的。因此发射药的存在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炮弹内部的炸药却是不同物质,存在状态也不同。炮弹本身就是战斗部。而航弹、导弹、鱼雷这些需要装填炸药的战斗部,其实与炮弹内部的炸药装填与保持状态是大同小异的。生产工艺一般都有一个先浇筑然后再冷却凝固的过程。当今使用最多的中高级炸药,大多以TNT加黑索金为主。当然还有C4塑性炸药,CL20等高级炸药。但是从TNT到CL20,都是硝基炸药。

图片

其天然的理化性质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自然比重大多在1.6到2.2之间。常温下为外观类似肥皂块的半固体。也有的常温下有类似橡皮泥的塑性。而大多在80到100摄氏度的高温下就融化为类似浓糖浆的半流体。因此在装填炮弹与导弹鱼雷战斗部的时候,可以先用蒸汽或者电热加温,让某种单一或者混合成分的猛炸药融化为半流动液体,然后再进行浇筑式的灌装。而大多数炮弹本身,在装填炸药之前,就相当于一批只有简单顶部开口的金属钢瓶。因此在原则上,是可以用类似快速加工饮料的流水线灌装模式,来大规模灌装炮弹的。那么问题是为何以瑞典为代表的西方当今最大的155炮弹的生产线,又倒退回一人一个电热壶纯手工灌装呢?这就在于炮弹的灌装,工艺难度比灌装饮料要求高很多。

这是因为炮弹在发射出膛的那一瞬间,会承受上万个G的、极高的瞬时加速度。而炮弹内部的TNT或者黑索金等炸药灌装完成后,会自然凝固成固体存在。如果在凝固以后的炮弹炸药中间存在气泡、缝隙、裂纹等,尤其是在金属瓶状的炮弹的最底部存在大气泡与缝隙,专业上叫做“底隙”。那么在极高的加速度动能压力之下,这类有瑕疵的炮弹就会瞬间自爆,导致惨烈的炸膛事故!全球炸膛案例中,至少有一半来自炮弹浇筑炸药期间存在的人为工艺瑕疵!



图片

昨天瀚海狼山已经谈到,因为TNT与黑索金等现代主流炸药灌入钢瓶状态的炮弹,有一个从半融化半流体状态,而且其内部温度普遍在80摄氏度以上的浓糖浆形态,最终自然冷却到室温水平,再凝固成类固体状态的工艺过程。因此炮弹的炸药填充,其实就是浇筑工艺。而任何浇筑工艺,包括最常见的建筑上的浇筑水泥,都可以以纯手工、半手工半自动,以及全自动机械灌装这三种方式来进行。而根据常识很好理解:这里面纯手工浇筑生产效率最低,半手工半自动模式效率较高,而纯自动化的流水线式的灌装生产效率最高,是人手浇筑完全无法对比的。但问题是作为安全系数要求极高的支柱型军火产品,除了生产效率之外,安全质量的要求也一点不能降低;否则生产出来的炮弹动辄炸膛,



图片

导致所有一线炮兵都不敢使用某些批次的炮弹;导致战争不用进行,自己就先自动举白旗了。那么纯手工、半自动与全自动灌装,在先不讨论产量的情况下,哪种模式浇筑的炮弹质量最好呢?这个真不能一概而论。这就在于,如果浇筑炮弹或者导弹战斗部的人是万中无一的弹药专家,那么此人纯手工浇筑出来的炮弹或者导弹的战斗部往往堪称完美的工艺品。各军事大国一些产量不大的超级导弹的战斗部,特别是用来引爆HE弹头的起爆炸药,基本都是这类军工大师个人纯手工浇筑的。而且浇筑出炸药的毛坯之后,还要再像雕花一样的剔除微观上的瑕疵,这样的产品才是绝对完美、绝对可靠的。不过相对缺点就是:这种给炸药雕花的大师级人物,即使大国也只是个位数存在。如果用来生产普通的,



图片

大口径炮弹,那么一年下来也只能生产几十发。显然远远脱离实战需求。那么能不能为炸药雕花大师多找徒弟,比如一次性培训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这样做效果也一般!因为名师未必出高徒,大多数人都是相对平庸的存在。几百个徒弟人手一个电热壶,最终浇筑出来的炮弹,必然会存在少量的裂隙与气泡。而即使1千发炮弹里面有1发有引发殉爆的底隙存在,那么也是很致命的。人手一个电热壶,主要是给融化状态的炸药保温。而在灌装以前,钢瓶状态的空炮弹壳也要先行加温。这样才能确保浇筑过程中尽量减少气泡与天然空隙。但是这么做仍然不够。要确保炮弹基本没有浇筑凝固后的缝隙,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浇筑过程中的浓糖浆一样的炸药,增加一定的额外内压。这样浇筑进钢瓶的,



图片

炸药,才会大大减少气泡与底隙产生的概率。要让半流动性的炸药普遍具备内压,而且每次浇筑量都非常标准,不会轻易溢出,自然是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才能实现。以上这些,都是很基础性的工业原理,那么整个北约为何还在人工浇筑呢?最要命的其实是两点:第一,就是浇筑期间的炸药,最好是当即合成当即浇筑;说白了就是趁热打铁,而且量大从优。直接一大锅,几百上千吨加入反应釜,升温带加压后全自动灌装,一次性生产几万到几十万发大口径炮弹。但是目前北约的炸药,包括发射药,原材料都来自东亚某大国的进口;已经完全丧失了一边合成一边大容量浇筑的工艺基础。只能是开工后吃小灶。进口一批原料现场熬制一小锅,然后一人一个水壶手工作坊式生成。第二个原因也很关键。



图片

这就是某大国早在20年前,就通过极为巧妙的途径,彻底解决了大批量炮弹成品的精确质检难题。可以确保百万发新炮弹都不会有一发存在严重的质量瑕疵。而整个北约系统,至今还需要对每一发新炮弹挨个过X光机;甚至对每批500发,都要现场锯开1发目视检验,如此的生产效率能高了才怪!总之产业链不完整往往是要老命的,这个原理在军火生产中同样适用。而全球有20条以上的大口径炮弹灌装线,居然都在某大国。如果有足够的订单,一天一夜交付百万发都不是什么难题。这是要活活羡慕死整个美西方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