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的推文中谈到了洞75的生产批次,应该是X加2的模式。这个所谓的X就是目前版本的洞75基本型的订单量。应该是X等于4或者是6,为何还有个“或者是”?这是因为洞75的基本型至少是4艘已经完全可以肯定。最早的2艘已经摆在了那里正在舾装。首舰很快会试航交付;而2号舰大概率也会在明年下半年正式交付服役。这样到今年的下半年,有很高的可能,会直接看到3号舰和4号舰的入坞合拢状态。如果下半年就要见到3号舰和4号舰同坞生产的实体。那么目前就应该已经在厂房内加班加点的“缝制”主要的船体模块了。因为是系列化的生产,在经验熟练后,后续舰的生产和交付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前4艘的生产和交付应该在3年内完成。下面的事情就是有没有洞75的5号舰和6号舰的问题了。
从基本设计来看,洞75仍然明显存在“应急产品”的迹象。这就在于4万吨级的大舰仍然采用了舰尾主升降机和中前甲板的更小的副升降机。而超级大国同吨位的两栖攻击舰都采用了舷外侧升降机,这样整个250米长的大甲板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方便携带STOVL战机和大型的旋翼机。目前在并没有同类的STOVL战机的情况下,洞75主要还是携带直升机进行立体登陆为主。因此说他仍然是应急产品。既然是应急产品。那么到时是先造4艘还是先造6艘,就是一个需要充分权衡的方面。狼山个人还是倾向于先造6艘,毕竟6艘才能携带一个完整的两栖旅级单位完成某个战略方向的快速投送。而只造4艘明显投送能力偏弱。洞75的完整甲板虽然没有美国级和黄蜂级那么长,但是作为未来采用STOVL战机的左侧甲板的起飞区和降落区的长度和宽度仍然足够。
其前甲板大约有50米的一段有厚度超过4.5米的加厚舱室,也可能是为未来的小型电磁弹射器提供了一个改装后再二次安装的充足空间。既然谈到了小型电磁弹射器,那么就必然会提到原版洞75之后的放大加强版,这就是洞75A。基本可以确定在建造4到6艘原版的洞75后,就会开工洞75A,其实从时间上讲,不过是最多3年以后的事情。1000多天很快就会过去,因此目前洞75A大概率已经完成了基本的设计,设备的选型也应该已经开始。洞75A的快速放大就是可以肯定的事情了。个人研判至少放大了1.5万吨。这样就直接超过了目前全球最大的4.5万吨级的美国号;比美国级还要整整大出1万吨,已经逐步向女王级航母看齐。洞75A之所以敢一步到位的放大1.5万吨,就在于为其专门配套的大功率柴油机组已经早早的到位。目前的洞75原版的柴油主机,已经可以推动5万吨级的舰体长时间跑出25节的高速。
而升级版的柴油动力系统,功率扩大了60%以上,负责6万吨的舰体跑出25节长途都没问题。仍然控制在5.5万吨已经是稳妥的考虑。因此洞75A的甲板长度很可能会放大到260米;甲板宽度由现在的36米放大到40米。采用至少2部轻型弹射器,后部配套3道拦阻索,可以直接弹射和拦阻降落用类似猎鹰高级教练战斗机升级而来的舰载轻型战斗机。提前解决没有专属舰载战斗机的问题。如果最终还要研发隐身版的STOVL战机,则仍然可以通过电弹协助其重载起飞,最终可以拦阻也可以垂降。综合能力远远超过只能自行起飞的F3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