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明志:孜孜不倦,毁人不厌:毁完英雄毁古人的教科书出炉
2018-01-05 12:27:49



很早以前,岳飞和文天祥已经不是英雄。前一段时间,人教社悄悄把开疆扩土的卫青霍去病,从课本中拿去,加上高晓松说郑成功不是民族英雄是倭寇,自此,古代史中已无民族英雄。


而如今,人教社又开始祸害古人,给古人扣上了“狭隘汉族主义者”,理由是他们认为十六国时期是五胡乱华的时代。也就是只要承认五胡乱华这段历史的古人,都是狭隘汉族主义者。


蛋总说过,评价当时的是非,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能开启天窗视角,以现在的道德标准和现在的价值观去评判。要按照一夫一妻的标准,古代皇帝都是渣男了。


也许上边的意思是要求促进民族融合,但中国古代那段最黑暗的历史却不能抹杀,就如同将来中日万一友好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依然不能被抹杀一样。


相反,我认为知道了那段历史的黑暗,才能更加认识到堡垒如何被从内部攻破,才能更加珍惜和平来之不易,才能正确地面对民族融合。


汉族之所以叫汉族,主要是两汉的文治武功,以前称呼是华夏或者诸夏。相比四夷,汉王朝非常强大和发达,跟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和强大帝国。


这时候文化统一、科技发达,汉文化圈正式形成,汉族也形成了,汉族在各兄弟民族中处于主导地位,民族关系也挺和睦,但是前提是中央政权非常强大。


这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宽容,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盘踞在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的时候,胡人已经快把首都洛阳给包围了。


到西晋的时候,这个局面被打破了,西晋皇族为争权发生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国力空虚,民生凋敝,军事力量也不断被削弱。


这时候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在先后一百多年时间,胡人及汉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我觉得五胡乱华这个说法挺准确挺客观的。说五胡乱华而没有说五胡侵华,这说明并没有认为五胡是歪果仁,也说明承认当时五胡居住在中国之内,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汉民为躲避胡人残暴统治,以免战火和屠杀,纷纷大量的南迁(衣冠南渡)。这一时期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迁入过百万,东晋因而设置了许多侨郡侨县以安置北方流民。


设立侨郡侨县一方面为了管理方便,相同籍贯的人仍住在一起,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故土的思念,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


到底是不是乱呢?幸好中华民族有记载历史的好传统,在《晋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晋书》中记载: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王弥弟璋焚其余众,并食之。


这就是苦县大屠杀,石勒羯人集团一次性屠杀了放弃抵抗的汉族军人和普通百姓高达20多万。而且手段极其残忍,箭射、马踩、火烧,最后还有人被当做食物吃掉一些。那个时代汉族人被称为“双脚羊”。


公元304年慕容鲜卑大掠中原,抢夺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还把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


走到河北易水的时候,只剩下八千少女了。这时候慕容鲜卑玩也玩腻了,吃也吃腻了,又不肯放掉,干脆全部赶入到易水河中淹死,易水为之断流。


史书这样记载这时期曾经富庶的北方: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这就是教科书中轻描淡写的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和民族融合。


如果这不是乱,史书上就没有乱了。五胡乱华的说法,非常贴切,经过了历代史学家的考证和认可,也经受了两千年历史的考验,并不会引起民族纠纷,我们只需要了解那段历史,并不会去翻历史旧账。


那段历史很悲惨,也很黑暗,权且当做民族融合的成本吧。但我们要敢于直面,才能以史为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