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 日,泽连斯基签署削弱反腐机构独立性的法案时,或许没料到这场权力博弈会来得如此猛烈。仅仅一天后,基辅街头就聚集了近万名抗议者,他们举着 “反对独裁” 的标语要求总统收回成命,哈尔科夫、利沃夫等城市的抗议人群也绵延数里。
泽连斯基最初推动的法案,乌克兰两大反腐机构 —— 国家反腐败局(NABU)和特别反腐败检察官办公室(SAPO),是该国对抗贪腐的核心力量。法案一旦实施,这两个机构的人事任免和调查权将被收归总统掌控。批评者直言这是 “独裁手段”:“在战争时期收紧权力,看似为了效率,实则可能打开贪腐的后门。” 要知道,乌克兰能获得西方援助,“反腐” 是重要前提,连普通民众都清楚:“没有独立的反腐机构,欧美援助的武器和资金可能变成某些人的私产。”图片
国内的怒火还没平息,国际压力已接踵而至。美国和欧盟几乎同时发声,要求泽连斯基否决法案。对西方国家来说,乌克兰的反腐进程不仅是 “民主标杆”,更是援助的 “道德背书”。如果泽连斯基削弱反腐机构,西方纳税人会质疑:“我们的钱会不会打了水漂?” 这种压力直接且致命 , 乌克兰 60% 的财政支出依赖外援,失去西方支持意味着前线军饷和民生保障都可能断供。
泽连斯基的妥协来得很快。
7 月 24 日,他宣布提交新法案,承诺 “全面恢复反腐机构的独立性”。这个 180 度转弯背后,是密集的外交斡旋:他先和英国首相斯塔默通电话,接受对方提议的 “欧洲专家参与立法”;又紧急联系德国总理默茨,邀请德国专家加入审查。在社交平台上,泽连斯基特意强调 “新法案吸纳了合作伙伴建议”,字里行间都在向欧美释放善意。
有意思的是,这场风波的解决,最终绕不开 “外部力量” 的介入。按照新方案,英国、德国和欧盟专家将深度参与法案审查,相当于给乌克兰反腐机构安上了 “国际监护” 的安全阀。乌克兰两大反腐机构立刻表态支持,称新法案 “恢复了所有程序权力”,并催促议会尽快通过 , 对这些机构而言,有欧美专家背书,总比被总统直接掌控更靠谱。欧盟委员会也迅速回应 “欢迎这一行动”。
但乌克兰国内的疑虑并未完全消散。有抗议者在集会上举着 “我们不需要外国法官” 的牌子,认为这种 “请外援” 的做法,本质上是把国家治理权拱手让人。“一边喊着抗俄保独立,一边让欧美专家决定本国法律,这到底是独立还是另一种依附?” 基辅大学政治学教授安德烈的疑问,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事实上,自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对西方的依赖早已从军事援助延伸到内政领域:从财政预算到土地改革,欧美建议往往具有 “准法律效力”,这次反腐法案风波只是又一个例证。
图片
泽连斯基的处境其实颇为尴尬。一方面,战争状态下确实需要集中权力提高效率,他或许真有 “简化决策流程” 的考量;但另一方面,削弱反腐机构触碰了西方的红线 ,本就难如走钢丝,而国内抗议和国际施压的双重夹击,让他不得不选择退让。
随着新法案提交议会,基辅的抗议人群逐渐散去,但问题并未真正解决。泽连斯基用妥协换来了暂时的平静,却也让更多人看清:在战争和外援的双重压力下,乌克兰的内政自主权早已变得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