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苏伊士运河
2018-03-24 14:50:18



由于运河被沉船残骸堵塞,其中14艘船只被迫在苏伊士运河最宽处——大苦湖锚泊,余下的一艘美国商船“观察者”号(SSObserver)在运河中的提姆萨赫湖(Timsah)搁浅。


可能提姆萨赫湖太浅了


故而米国船搁浅了




15艘船只的吨位在五千吨至一万七千吨之间,装载的货物五花八门,有T恤衫、铅矿石、玩具、牛皮、羊毛、水果、鸡蛋和小麦,还有从澳大利亚运来的生猪。


由一位以色列海军军官拍摄的


埃以对峙期间的运河照片


远处运河中的船只已无法移动




船员们起初以为事情很快就会平息,马上就能起锚继续航行。可左等右等,双方还是毫无动静。1967年10月,已经在运河里漂了3个多月的各国水手们再也等不下去了。于是除搁浅的美国商船“观察者”号之外,其余14艘商船的船员们都前往英国商船“墨兰普斯”号(MSMelampus)上集合开会,商讨如何应对困境。


会后船员们组建了“大苦湖协会”(GreatBitter Lake Association),以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一艘以色列海军炮艇


正在通过沙姆沙伊赫附近的蒂朗海峡




此后各船船员经常到别船处“串门”,组织各类社交活动:船员们可在吨位较大的英国商船“因弗卡吉尔港”号(MS PortInvercargill)的甲板上踢足球,可在德国商船“北风”号(MSNordwind)上参加礼拜,可在附有池子的瑞典商船“基拉腊”号(MSKillara)上游泳,甚至还能在保加利亚商船“瓦西里·列夫斯基”号(MS Vasil Levsky)上看电影。


除此之外,船员们还成立了一个“游艇”俱乐部。说是游艇,实为各船自带的救生艇。船员们在运河内时常举行救生艇比赛,打发时光,缓解压力。1968年10月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幕时,船员们甚至举办了“大苦湖奥运会”(BitterLake Olympic Games)为其应援。


也许是这样的“游艇”




为了便于与他们在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联络,船员们设计了一个邮政系统,给各船编号,并为其手绘了一套邮票。而埃及邮政局也认可这套手工邮票,允许其在世界范围内使用。


当时船员自制的邮票




人走船留


但这样一直耗下去也不是办法。


苏伊士运河在被封锁状态下无法进行疏浚等维护作业,船员们担心运河会因泥沙淤积而彻底堵塞,影响后续撤离。


与此同时,运河两岸的埃军和以军持续对峙,时常有两军的小分队渡过运河溜到对岸搞搞破坏,搜集情报。在这种情况下夹在两军战火之间的船员们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随着各船物资逐渐紧张,减少船员数量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英国货船"Agapenor"号




1969年,14艘的船员聚在一起分了各组,留下一组人员守在船上,负责船只的维护,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值班船员,而其他人员陆续撤离。至1972年,最后的一批西德船员启程回国,此后船只的维护交由一家挪威公司负责。


1973年,深陷战争泥潭的埃及为了结束长期战争对其经济与民生等方方面面带来的重担,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在斋月期间对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军巴列夫防线发动突然袭击,成功打穿防线,迫使以军后撤。在战火中,一艘被困的美国商船“非洲幽谷”(SSAfrican Glen)被击沉。


1973年10月,埃军渡过苏伊士运河




虽然埃军在最初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重整完毕之后的以军很快发动了反击,再次击败了埃军,并推进至运河西岸,距开罗仅100公里。之后迫于国际社会压力,双方停火。


打了一仗


仍然没有解放西奈半岛....




此次战争埃及虽没能取得最终的军事胜利,但其达到了政治目的:以色列意识到了自身与阿拉伯国家的实力差距正在缩小,对阿拉伯国家不再占有绝对优势,使得以色列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与阿拉伯国家商谈和平协定。由此,埃及与以色列不再势不两立,两国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


1975年,关闭8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再次开放,被困的商船大多由拖船拖走,而两艘西德商船则依靠自己的动力返回了汉堡港,三万多人来到港口欢迎其安全返航。受困于战争,脱困于战争,至此,这些受困的船只终于完成了其持续八年的航程。


2004年12月14日在伊斯梅利亚


通过运河的集装箱货船




苏伊士运河作为世界航运的大动脉之一,因其被迫关闭而遭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埃及,更是全世界。第三次中东战争让15艘外国商船“躺枪”,下次中东若发生大规模战争,躺枪的可能就不只是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