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惊呼:冷战后格局似崩溃 中美博弈催生世界新格局
2015-05-02 12:54:45



 美国从未走出冷战时代!中俄联合 对抗 美日欧 的 新冷战早就开始了

是老美先把白手套甩到毛熊的面前的,你要摆出决斗的姿态步步进逼,还不允许人家反抗吗?对于中国也是同样,来而不往非礼也。以前美苏对峙是互相搞的,现在又惹上了中国,这倒够美国吃一壶的。

英惊呼:冷战后格局似崩溃 中美博弈催生世界新格局

亚洲并非像欧洲甚至是拉丁美洲那样,作为一个拥有一致的文化和历史的地区而存在。这就是为何中国仅在全球背景下看待其在亚洲的立场和战略的一个原因。这一全球背景首先受到美国的限制:在几乎每个方面,美国都是中国最大的伙伴和竞争者。美国目前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大国,统辖全球格局,这一格局包含了世界事务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军事,甚至还有文化。美国在二战和冷战后领导设计和建造了这一全球格局,而亚太地区是这一格局的一部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是迅速崛起的大国,但它仅仅在过去一代的时间就成为了如今的强国。

冷战后格局似崩溃 中美间紧张难避免

中国并不视美国为敌人,而广泛流传的观念认为中国视美国为敌人,这是当代最大的误解之一。在我看来,美国也没有视中国为敌人。这两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纠缠在一起,尽管它们的关系中确实存在明显的紧张因素。在冷战后格局似乎要崩溃的时期,这样的紧张关系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

这一格局的崩溃有两个原因。第一,美国遭遇困境。它承受着内部矛盾,以及外部野心过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内部困难也许是美国一百年来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困难,它们是结构性的。美国政治体系发现自己被特殊利益所绑架;意识形态党派性令两党统治结构两极化;经济和社会弊病没有得到解决,比如中产阶级衰退;亟需的改革陷入停顿。外部野心过大而导致失败和精疲力尽。

崩溃的第二个根源是所谓的“其他地区崛起”,而中国是最显著的例子。美国在世界GDP所占份额大幅下降,而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当你是公司中占主导地位的股东,拥有80%的股份,那么你很可能以公司的最佳利益为首要考虑而采取行动。但当你拥有30%的股份时,你更可能以自己的最佳利益为考虑而行动。从这一逻辑而言,作为全球秩序的可靠监护人,美国的这一角色日益减少。同时,当然,“其他地区”常常提出与全球格局建立方式相冲突的要求。

在这点上,一些历史观念很重要。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没有参与目前全球格局的设计和建立。它从这一格局中受益匪浅,利用这一体系发展自身。不论如何,在目前体系的设计和建设中从未考虑中国的利益,或其在亚太地区的表现。目前这一体系的支柱是以美国为首的联盟体系。许多人认为,中国如此强大,如今必须作为世界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而行动。当然,在原则上,这是对的。但要求一个新兴大国在其未参与设计或建设、且其利益在建立之初未被考虑进去的体系中作为利益攸关方而采取行动,这存在固有的紧张关系,如果不是矛盾的话。

中国有其长期的战略目标:重振在亚洲的卓越地位。考虑到其历史和目前的地位,这一雄心壮志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完全合乎情理。然而,为了实现这点,它必须致力于调整当前亚洲的全球格局,而这当然会令紧张关系升级。许多人说,中国近年来咄咄逼人的举动——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影响了其地位,因为许多邻国如今更贴近美国。我不同意这一论断。一个人不可能在想要获得更大份额的蛋糕的同时,希望其他每个人都高兴地顺从。我在商界肯定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作为风险投资家,25年来,我从未走进一间董事会会议室说,“我觉得我应该得到这家公司更高比例的股份”,然后每个人鼓掌说,“太棒了;多拿走些”。这不会发生。所以存在紧张关系是自然的。

日本对手或是中国 中国对手却是美国

不论何时当一个人试图获得更大份额的蛋糕时,可能的有利结果是获得更大的份额,当然,可能的不利结果则是,整体崩溃,破坏了蛋糕本身。在这个例子中,毁掉蛋糕而崩溃将导致军事冲突。战略的真正本质是平衡有利和不利因素,将一个人的利益实现最优化。在这一基础上,在我看来,中国近年来表现得相当好。目标是实现现状的调整,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调整,同时不引发战争。在面对菲律宾的中国南海,以及面对日本的中国东海,中国都实现了这一目标。在中国东海,关于有争议的钓鱼岛,现状是日本否认存在任何争议,它近乎拥有此岛的全部管辖控制权。如今,中国的举动造成了争议,并且在该地区展示了其势力,令这些成为了现实,但没有引发战争。在中国南海也是,中国在黄岩岛附近的驻军势力改变了现状,令事态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同样没有战争发生。

从这一观点来看,中国拥有比日本更显著的战略优势。中国是独立的参与者,而日本不是。日本是以美国为首的全球格局的一部分,被锁定于其联盟体系中。比如,日本非常努力地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好几年来,这曾是东京的战略重点。然而,一旦乌克兰危机爆发,这一战略就失败,因为日本必须与优先考虑的西方联盟保持一致。相反的是,中国有广阔的操作空间,而日本却被束缚着。

在战略层面,尽管日本的对手也许是中国,可是中国的对手向来是美国。中国因为历史原因对日本的愤怒是真实的,但这是道德不认同,并非战略冲突。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有真正的战略竞争。当然,在所有方面,美国都比中国强大得多,除了在其目标规模方面。中国在亚洲的目标比较适度,相对于其国家实力而言——仍有余力。美国在全世界的目标是巨大的,与其国家实力及其面临的内部问题相比——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将执行其战略,而长期结果将是中国在该地区的邻国在适应中国的影响力之际重新定性权衡。

这些都不意味着亚洲将出现冷战。“冷战”一词指的是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斗争。然而,中国如今与苏联完全不同。中国深深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事实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而且在历史上也是如此。中国与美国的交往在宽度、深度和规模上都是惊人的。未来几代美国人将依赖于中国的稳定和繁荣,反之亦然。另外,在亚洲,中国与其所有邻国在各个层面深入交往,包括日本。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逐渐获取更大份额的蛋糕之际,将不会有紧张关系,或不满情绪。存在风险吗?当然存在,因为存在意外或不可预测的事件。

中美世界观差别大 全新稳定格局可期

一些人认为,如果中国遵守所谓的法治,那么因中国崛起而引发的难题可以得到解决。比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这一观点作为其2014年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上发表的演讲的核心。在香格里拉对话上,多名代表也一再提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确,这一公约被援引如此多次,以至于我最后回到上海,阅读了此文的每一页。但我有个重要发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主权争端。事实上,当缔结《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时,刻意回避了历史主权问题。否则,这条法律就永远不会存在。关于主权的问题根本上是政治事件。这就是为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那些不希望该法律变成闹剧的国家提供了不加入选择,而中国作出了这一选择。

因此,没有法律可以阻止中国,比如阻止它设立防空识别区(ADIZ)。值得铭记的是,日本在亚洲拥有最大的ADIZ。与之相比,中国ADIZ不太大,尤其当考虑到中国与日本的土地面积的相对大小时。中国ADIZ仅从上海和北京(其工业和政治中心)延伸几百英里,而日本ADIZ,最远点距离日本的政治和工业中心超过了1000英里。当然,没有法律阻止日本按自己的选择设定这样的界限,而且日本ADIZ之前曾单边扩大了范围,在没有打电话通知外国首都的情况下,也许通知了华盛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世界观与美国完全不同,美国的观点基于当下全球秩序。中国的观点是多元化的,而非单一性的。世界是一个竞技场,众多国家和组织竞争、相互合作和相互制衡。全球化并非是一个推动所有国家迈向预想的统一终点的项目,而是一个产生多方面活力的过程。向西穿过中亚直到欧洲的,向南直到东南亚的“新丝绸之路”,以及最近发起建立的亚投行,这些努力都是不同的中国观念全球化的极好例证。未来将必然存在与现存格局的分歧,但也有许多共同利益。

如果我们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必须要保持头脑清醒。我们还需要有耐心。就定义而言,全球格局是刻板的。很难做出调整,而且调整也许是痛苦的。我们正处于中美两国之间长期且复杂的历史性谈判的过程之中。但中国的战略与美国的利益,以及其相互依赖性,将迎来全新的稳定格局逐渐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