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机巡洋舰这个特殊词汇,对整个苏联装备史来说,一定程度都意味着遗憾与无奈;甚至如果没有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导致的海面屈辱,载机巡洋舰的发展还要进一步的拖后。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苏联顶层,想当然的认为,所有水面舰队在新式核潜艇面前都是又笨又无能的鸭子。本质上在于苏联在二战期间基本没有什么大海战经验,对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概念基本是零印象。当对此有所醒悟时,苏联本身也不存在了。反倒是其主要继承者,对发展大规模的舰载航空兵的期望值,一直不低。此后30多年,从7万吨一直到10万吨的模型与相应的PPT,加起来的总量,已绝不逊色于超级大国现有的11个核动力平台。而且超级大国的战略规划部门,至今还在误导其对手:明确表示当前的北方大国,
图片
本身还有建造10万吨级,甚至更大吨位平台的综合实力,只不过目前被重型战争分散了精力而已。如果战事得以停息,并且预算充足,那么马上建造一艘甚至多艘超10万吨的核动力巨型平台,似乎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有时候战略捧杀,也是最高级别的、致命性的战略忽悠之一。实事求是的讲。北方大国当今缺乏的可不仅仅是足够的预算。而是几乎全部关键环节都出了问题。首先,根本没有合适功率的核动力包。建造10万吨级的、或者更大的巨型平台,需要热功率在7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之间的紧凑型大功率自循环堆。目前全球只有2家有现成的型号,而北方大国完全不具备。这不是单纯用功率小得多的潜艇堆临时升级就可以做到的。需要从头开建模式堆进行研发。
图片
预算上1000亿刀起步,而且需要安全运行8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可能上舰。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人家北方大国的核能力一向是最强的偏科之一,而且有装备核动力破冰船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动力上是最容易突破的。可问题是该方的核动力破冰船至今也是烂尾工程,而且其总功率明显不足。就是退一万步。合格的动力包不是问题,但是10万吨以上的大型船体设计经验,还有最关键的弹射技术从哪里来?什么?可以从友好国家购买;不行把已经封存的蒸汽弹射技术直接买去?那么更为关键的舰载机从哪里来?米格29K完全不够看,而苏33的生产线,早就不复存在。所有这些关键子系统,任何一项克服的综合难度都不亚于载人登月!实在不行,还是一个拿来主义,从友好大国打包采购。
图片
但即使愿意全部买来,也完全不差钱。问题是卖方有没有出口管制则另说。说到底还是一个要里子还是要面子的问题。与其到2025年之后还拿库舰这堆破铜烂铁继续充数,或者继续幻想虚无缥缈的10万吨级超级平台;还不如先订购2艘5万吨级的新式平台部署在太平洋方向,这样连两栖登陆的巨大短板也一并补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