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一款新型我装直升机米-28NM亮相莫斯科米里直升机制造厂,这架米-28NM新型武装直升机居信是来自于经典的米-28N武装直升机的最新改进版,这种武装直升机被誉为“飞行的坦克”具备极强的装甲防护。不过这次改进米-28武装直升机居然把武装直升机中少见的机鼻雷达给削下去了,这也被外界调侃为“米老鼠鼻子被削掉了”。不过本来就费了颇大周折才把雷达装到米-28上,怎么一言不合就拆了呢?当然这跟俄罗斯直升机实际战场表现有很大关系。
实战中俄军直升机为何总被击落?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在最近的军事行动中,出动了大量的武装直升机直接参与到实际作战中。但是果然不出所料的就是米系武装直升机的表现不佳。先后出现了俄军自用的米-8直升机数度被人击毁,用的是地对空导弹甚至是“陶氏-II”反坦克导弹给击落击毁了。还有米-35武装直升机在执行对地支援任务时,遭到地面导弹的突然打击而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造成飞行员当场牺牲等等情况,说明俄式武装直升机现在亟待需要应对现有战场环境进行再升级。
平心而论,并不能俄式直升机没有为战场做好准备,俄军自用的米-8/米-17直升机上都有火箭巢和舱门机枪,并且在驾驶舱上附近都有附加钢板悬挂位置(中国引进版没有)。同时米-24也一直在进行武装升级,尤其是在火力上甚至有配备35毫米机炮版本的出现,这些都是应对战场改进而来的。而且武装直升机和武装运输直升机的战场飞行频率和小时数远胜于天上飞行的战斗机,所以在高频率中出现几次被击落事件并不能彻底否认装备性能。但是有些情况是不能忽视的,比如,米-24的高海拔地区的性能始终受到诟病,从阿富汗再到后来的车臣战役,发动机的功率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再就是米系直升机的主动对抗系统上存在一些瑕疵,红外告警装置主要覆盖机身后半球,两侧的尚没有覆盖造成了防御盲区;再就是毕竟基于运输直升机改进而来,米-24系列的机载电子系统性能上尚不能满足专业化武直的需求。
这次改进的最新型米-28NM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正因为如此,所以米里设计局采设计了被西方成为米-28“浩劫”的重型武装直升机,这款直升机从设计伊始就是按照对地作战而生。无论是串列座舱还是特别设计的加厚舱门机体,甚至是庞大的机体都是专门应对12.7重机枪和经典的“毒刺”肩扛式导弹而预备,这样造就出了重达11吨空中猛兽。而后改进而来的米-28N型更强化了夜战能力,尤其是以美国经典的“长弓阿帕奇”为样板增加了顶部的毫米波雷达,极大的提升了夜间作战能力。而这次改进而成米-28NM直升机更是提高主旋翼功率和巡航速度,有媒体介绍能达到600公里的高时速,这个估计是计算错误。总设计师原话称是提升10%,也就是最高时速在360公里左右。这已经是旋翼直升机的极速了,再快旋翼翼尖就超音速了。
俄罗斯这次再度改进米-28NM型号,我们可以发现显著特点就是削掉了机鼻雷达,因为这个位置的雷达探测效果其实极度有限,并且影响炮手视野;另一个方面一部雷达死重至少200公斤以上,有这个重量米-28NM更应该增加机体的红外探测器数量以及自卫用红外诱饵弹的数量,获得更好的战场生存力。而且这个机鼻还会造成炮手视角存在盲区,靠前位置的都是看不到的只能去抢占机载观测吊舱的视角,这次改进也是为了照顾炮手而改进的。从这些角度可以看出,米-28NM的改进还是更贴近于实战化。
中国应该从中应该学到什么东西?
在现在战争的武器装备研制中,有个总要环节绕不过去,那就是实战化数据收集和改进。我们经常都能看到美国和法国的装备,频繁出现在全球各地战场上,其实都是他们在想方设法的验证自己的武器装备。法国人更是穷尽手段哪怕是“蹭”也要“蹭”着去打仗,就是为积累这样的实战经验。哪怕只是一场小规模冲突,都想参与到其中去验证自身武器的性能。当然战场验证后,近5成都会发现自己最初原始设计跟战场的实际要求偏差巨大,这也是战场的经验吸收总结随后返回进行改进的结果。
俄罗斯利用了现在这次对外武装行动难得实验机会进行了经验搜集后,在战事尚未完全结束时就忙着提出改进意见并完成改进,这就是一个典型现代武器改进型的过程。欧美已经进行这样的改进快30年了,俄罗斯也有20年,中国目前最需要速成的也是这方面的经验。这次中国把武直-10送到巴基斯坦去也就有这层意思,不实战永远没法改进,只有在实战中历练才能确保造出来符合实战要求的大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