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惊呼:中美合作不必追求“全垒打”
2015-08-21 13:46:52



用战略对抗的实力去建立合作共赢的局面,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只要中国足够强,足够坚定,那么美国自然会好好思考,如何与一个无法战胜的对手打交道。美国的屁股后面并非只有中国,杀人一千,自损八百,最后被第三方渔翁得利,这肯定不是美国希望的结果。目前,部分美国人或尚未习惯中国的崛起,或还抱有中国能被遏制的错觉。假以时日,恐怕他们就会发现,新型大国关系原来是中国最好的提议和最大的善意。

 经济融合难消除安全竞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经济融合可以并且也会缓解美中两国在安全领域的竞争关系。但坦率地说,这种局面似乎并未出现。因此,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下月访问华盛顿时,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美中两国应利用此次访问正视而不是绕开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当今亚洲的核心问题是经济与安全的碰撞。在“经济亚洲”,由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组成的充满活力的团体在此共同开展贸易、投资和越来越多的创新活动。这个亚洲是一个经济规模达21万亿美元、欣欣向荣的庞然大物,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它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

但另一个亚洲——“安全亚洲”,却让它们当中的许多国家陷入了竞争、集结兵力和安全理念相互冲突的怪圈,越来越多地损耗各方的力量。该地区的故事不是“亚洲世纪”,而是更像“双亚洲记”,经济与安全不是并行发展,而是相互冲突。

这也正是习近平与奥巴马所面临的形势。美中两国目前的经济融合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双边贸易额接近6000亿美元,过去微不足道的中国在美投资总额如今已超过540亿美元,而且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可是,尽管经济的融合程度如此之高,安全上的紧张氛围却在迅速提升。

四大因素令两国碰撞不断

从最简单的层面讲,这一问题涉及在南中国海的抉择和政策、与网络相关的紧张关系等,但还有四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加剧了安全紧张氛围。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深层次问题让双方在有着共同利益的问题上协调起来也困难重重:

首先,美中两国政府在亚洲有一些相互冲突的安全理念,这样一来,双方越来越多地在自说自话。以南中国海为例,中国政府坚持本国的海上权利与利益,而美国政府说得最多的是国际准则、规章与法律。从根本上说,两国政府在如何解读国际法的一些重要内容上存在分歧。事实上,美国认为中国的所作所为似乎表明它的利益高于国际法。

其次,就算是涉及双方共同利益时,很多时候也都是像“和平”、“稳定”、“安全”、“不挑衅”这种过于笼统的内容。

第三,双方往往认为对方的政策破坏了它们表面上的“共同”利益。拿朝鲜问题来说: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奉行的政策让朝鲜不会受到北京所支持的国际制裁的影响。再看中亚地区,中美双方一再宣称,共同致力于维护该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作为在2006年和2007年负责该地区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我总是听到中国官员说,美国要推动政治改革的做法会破坏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并最终会破坏这些国家的稳定。

第四,美国和中国由于一些往往会阻碍合作的相互冲突的利益,很难将(抽象的)共同利益转化为(具体的)互补政策。例如,在阿富汗,十多年来,中国当然与美国有着共同的核心利益:一个不会容留、助长或输出恐怖主义的稳定的阿富汗政府。但在此期间,中美在大部分时候都难以实现合作,因为中国政府从来不曾希望让北约可能在中国西部边界附近驻军或让美国进入中亚地区的路线最终取得成功。

改善双边关系须稳扎稳打

这对于习近平的访问意味着什么?

首先,美中两国需要深化经济合作,特别是在双边投资方面。这不会消除安全上的竞争,但这至少有助于双方在得到巩固的框架下展开竞争。比如,这会意味着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并在涉及网络的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网络问题有可能让中美关系脱离正轨,并且削弱美国企业界对于两国关系的支持。

同样,美中两国急需在双方有共同战略利益但这种利益仍过于抽象的领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功。这并不需要启动联合计划或联手采取行动,只需双方的计划和行动能够互补。以两国在阿富汗和中亚采取的禁毒行动为例:中国是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采取行动,美国则主要是给予安全上的帮助并培养相关的能力。不过美中两国不需要联合行动,只需在各自继续采取行动的同时,对两国的关注重点加以协调,让它们的经济援助对准与毒品相关的共同目标,并且培养互补的能力。

最后,借用与棒球有关的一种比喻说法,不用总是追求“全垒打”。美国经常试图与中国建立安全上的合作,但都未能如愿。不过在相对次要问题上的合作会让两国有机会在今后就更为重要的战略性问题上展开合作。比如,对一些国际经济政策加以协调可能要比协调安全政策更容易。其中一个例子是鼓励国际金融机构与中国主导创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协同行动。这会让双方的行动带有某种多边色彩,因此会比两国之间进行协调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