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萧洋:巴铁落难,中国帮忙在印巴停火线边修了座“三峡大坝”!
印度边防部队非法侵入中国边界已快两个月,一直以来,印方打着所谓“保护不丹”的幌子,为侵犯中国领土正名。
可惜,印度最终还是逃不过打脸的命运。
据印度媒体9日报道,不丹方面已经承认,现在中印洞朗对峙地区并非不丹领土。
“印军越界事件发生后,不丹方面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该事件发生地不属于不丹领土。不丹人也很奇怪为什么印度边境部队会进入中国领土。”
除了中印边界,最近几个月,印巴边界也并不平静。
据巴方统计,今年以来,印度违反停火协议已达580余次,为历年之最。7月,印、巴军队在克什米尔蓬奇地区激烈交火,并造成多名平民伤亡。
而就在距离蓬奇直线距离不到75公里的地方,一处中方援建的水电站却刚刚完成核心工程——
尼鲁姆-杰卢姆水电站(NeelumJhelum Hydro Project,下简称N-J水电站 ),被称为巴基斯坦“三峡工程”。
在离印巴停火线这么近的地方,中巴打的什么算盘?
切中印巴水资源之争核心
事情要从当年印巴分治留下的烂摊子说起……
资料图:蒙巴顿公爵(左)与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中)、时任巴基斯坦总理阿里 汗
克什米尔归属之所以难以解决,都因为英国人当年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的基本原则本来是“以教定土”,按这个规定,穆斯林居民占77%的克什米尔理应归属巴基斯坦。
但是,蒙巴顿方案同时又提出了“自由选择”,允许各土邦王公自由选择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或者保持独立,所以克什米尔土邦也可以自己决定加入印度。
如此双标,不仅为日后印巴争端埋下了祸根,更从法理和事实上剥夺了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
1947年,印巴分治;1948年底,印巴战争结束。随后,双方在克什米尔的分界线基本上按照实际控制线而固定了下来。
然而,又一个争端来了。
下图是印度河,下游的广大流域都被划入了巴基斯坦,因为这条河流的滋养,巴基斯坦才没有像同纬度的撒哈拉一样变成沙漠。
然而,上游的主干道和支流却都分布在印控的克什米尔境内。
双方为水资源归属问题吵了很长时间,印度曾经几次切断上游水流,造成下游巴基斯坦的农业受损。
1951年,世界银行总裁向印巴两国提出解决纠纷的合作建议,但最终没能实施,直到1960年,双方才签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印度河水条约》,暂时结束了纷争。
《印度河水条约》的核心分配方案是将印度河上游的主干道和五条支流一分为二,印度获得了对东边三条支流的使用权,巴基斯坦获得了西三河的使用权,即印度河主干道(indus)、杰卢姆河(Jhelum)、杰纳布河(Chenab)。
总体上,印方获得印度河流域全部水量的20%,巴方获得80%。
印度河上游干流和五条主要支流示意图
问题看似解决,但新矛盾才刚刚开始。从那以后,印度开始在东三河上修建了多个大坝,造成属于巴基斯塔的下游水流减少。由于这并没有超过《条约》的规定,巴基斯坦有苦不能言。
然而,1999年以来,印度得寸进尺,又开始在分给巴基斯坦的西三河上游修建电站。
巴基斯坦当然强烈反对。巴方认为,印度违反了《印度河水条约》,一旦这些水坝建成,将切断其下游巴国旁遮普省的农用水源,而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粮仓。
但是印度坚称只是修建了径流式水电站,不会蓄水,不会截流,只是河水流过,带动涡轮而已,仅仅稍微延缓了一下河水流动。
2008年,位于杰纳布河上游的印度巴戈里哈尔(Baglihar)水电站投产使用,生米煮成熟饭。
资料图:印度巴戈里哈尔大坝
随后,印度又用相似的理由在西三河上相继建造了4、5个水电站,而且,还在设计更多大坝。其中,于2008年开始在尼鲁姆河上游设计建设的吉萨干戈水电站项目(Kishanganga),终于让巴基斯坦忍无可忍。
为了防止印度再次把生米煮成熟饭,2008年前后,巴基斯坦开始在同一条河的下游建设N-J水电站,不给印度所谓“在上游修建径流水电站不影响下游用水”的口实。
从下图可知,吉萨干戈大坝使尼鲁姆河水改道,先进入印度修建的引水渠,在电站发电后再流入杰卢姆河。
这样拐个弯,剩下的水量还够下游发电站发多少电呢?
借此,巴基斯塔终于可以多次向《印度河水条约》的中间人世界银行提出要求介入,干扰印度吉萨干戈水电站的建设。
N-J水电站,也就成了目前印巴水源之争的“靶标”工程。
水电站也可以为巴基斯坦带来许多实打实的好处。按照设计目标,水电站的年发电量将达51.5亿千瓦时,占巴基斯坦水电发电量的12%,能解决巴基斯坦15%的人口用电紧缺问题,并带来27亿的财政收入。
不过,又一个大问题来了。
N-J工程项目选址在年轻、地质活动频繁的喜马拉雅断裂带,这在技术上带来很多难点。
工程主要有三大技术难题:
一是克什米尔地区崇山峻岭,进厂道路条件不佳,大量设备物资运输困难;
二是工程所在区域横穿喜马拉雅山区大断裂带,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特别是2005年南亚大地震后,该地区地质构造再次发生巨变;
三是克什米尔地区本身敏感。
单靠巴基斯坦,能实现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关键时候,你的老朋友中国已上线。
“为了保住工程、挽救工程我们不顾一切”
2008年1月30日,在中国的帮助下,项目正式开工,承建方是葛洲坝三公司。
葛洲坝在设计坝型时将安全放在首位,采用低坝、长引水隧洞方案,即在尼鲁姆河建设蓄水大坝,通过引水隧洞将水引至约28.6公里外的发电机组发电,等于将主要工作放在地下,地面建筑很少。
N-J工程大坝全景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2015年5月,正在采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的施工现场突然遭遇超强岩爆。
岩爆,简单来说就是岩石应力释放,原理类似火山喷发。在项目采用TBM的4年多时间里,两台掘进机共遭遇过200多次岩爆,但这次最严重,造成隧洞及TBM设备严重受损,3名巴方工作人员死亡。
N-J工程发生相当于三级地震的超强岩爆
面对损毁的设备,巴基斯坦业主、工程师,德国厂家一度提出放弃该机组,在附近另行打洞,重头再来。
这时,项目负责人冯兴龙没有放弃:“作为负责任的承包商,在他们打退堂鼓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地顶了上去。”
时任巴基斯坦总统谢里夫向冯兴龙致敬
基于丰富经验和国产技术,葛洲坝团队于7个月后奇迹般地重启了机组。
冯兴龙说:
“我们干N-J工程,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合同范畴,超出了一个承包商应尽的职责,为了保住工程、挽救工程我们不顾一切。险情解决后,业主方、巴水电开发署CEO在现场握着我的手使劲摇,说感谢你们为巴基斯坦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除了技术难题,还有更多意外的困难摆在中方人员眼前。
由于巴基斯坦是相对被动地开启水电站项目,在开工之初,在资金、技术、专业上均存在信心不足。
此外,中国公司与工程监理方——美国哈扎监理咨询公司存在管理理念的差距。
施工过程中,由于当地政府征地移民补偿方面的问题、环保人士的活动、当地工程人员认识水平上的差距,建筑工期还一度拖延了一年多……
连一些巴基斯坦当地媒体,都会不时报道一些关于工程的负面新闻
但中方工作人员没有放弃,拿出极大的耐心,一一克服了困难。
今年5月5日,该项目核心工程,总长约68公里、贯穿喜马拉雅山西段复杂地质(地震多发)带的引水隧洞终于完工,时任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出席贯通庆典仪式:
按原计划,项目将于明年2-3月开始并网发电。
然而,仅仅2个多月后,风云突变,谢里夫总理突然被迫辞职,今年以来陡然升温的克什米尔武装冲突进入7月后愈演愈烈,近期的一次激烈交火,距水电站项目施工点仅75公里……
N-J水电站项目,可谓正在枪炮声中推进。
7月8日,印巴双方在蓬奇地区激烈交火
当然,N-J工程目前仍在进行,暂时没有任何因安全问题使施工受到影响的消息。
事实上,在安全局势复杂敏感的克什米尔地区,中巴工程建设自然有相应较为完善的安保解决方案。
或许,以下这则信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就在工程施工正在向着全面完工作最后冲刺的时候,伴随着克什米尔冲突再起,印巴两国官员7月27日前往华盛顿,在世界银行总部举行水务对话会议。
工程开工至今已经9年,仍然是印、巴间复杂国际官司和政治博弈的一部分,变数依然存在。
这是否会影响水电站在明年上半年正式并网发电?
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应当对中国人的技术、智慧、毅力有信心,相信终有一天能解开克什米尔这个死结,让这片美丽的土地,真正变得光明富足。
这位姑娘名叫曼娜扎,是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名中学生,住在美丽的尼鲁姆河畔。
尼鲁姆河河谷被称为“东方瑞士”,却因种种原因陷于动荡,无法有效发展经济,电力也极为短缺。
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河上游河谷
曼娜扎所在的学校教室,是简易的木板房,是2005年大地震后重建的。教室里没有灯,整个学校只有这一个挂在外面的电灯泡。
目前,当地电力仍然极为缺乏,不但几乎每天都要停电12个小时以上,而且电费开销一般占到当地普通家庭每月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
曼娜扎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赶在天黑前写完作业,原因显而易见。
她也十分期待在家附近的尼鲁姆-杰卢姆水电站,能快点修好。
通过努力工作让更多普通人过上好生活,或许,大家最终都会明白,什么是最大的政治。
转自:海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