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AI)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着全球科技版图。
从智能语音助手的贴心服务,到自动驾驶汽车的精准操控;从医疗影像诊断的高效便捷,到金融风险预测的见微知著,AI的触角已深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而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科技竞赛中,中美两国作为全球AI领域的领军者,正展开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图片
AI领域正掀起人才争夺战。
中国成为全球AI人才供给源头。
随着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商品关税推高至145%,并加码对华技术封锁,两国在AI领域的角力愈发白热化。
据媒体报道,全球AI企业数量达3.6万家,美国以1.3万家(36%)占据绝对优势,中国以5734家(16%)紧随其后。
中国AI技术也在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下快速发展,跑出了“跟跑—并跑—局部领跑”的路线图。
在技术层级上,美国主导基础层(芯片、算法框架),中国则在应用层(医疗影像、自动驾驶)占据优势。
例如,商汤科技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已应用于全球200多个城市安防系统,而华为昇腾芯片的国产替代率在2025年达到20%。
而在这场竞争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中国、美国乃至全球AI领域的顶尖人才中,中国科学家占据显著比例。
据美国智库保尔森基金会的报告显示,2022年在美国排名前20%的AI研究机构中,华裔研究员占比达38%,已超过美国本土研究员(37%)。
以马斯克的xAI公司为例,其12人创始团队中,华裔成员占据5席,包括来自浙江建德的吴宇怀、清华本科毕业的戴子航等。
图片
xAI公司的12人创始团队中,华裔成员占据5席。
类似案例在硅谷比比皆是:OpenAI的Sora团队中有武汉二中毕业生,谷歌DeepMind的顶级研究员中不乏清北校友。
与此同时,中国AI领域的头部科研团队也主要由本土培养的人才构成。
尤其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企业,倚靠“全华班”的实力阵容,不惧“芯片禁令”和“小院高墙”,通过对算法、算力、算料进行一系列的系统优化,走出了与OpenAI等国外公司不同的技术路线,掀起了一场AI技术革命。
可以看出,中美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竞争已从技术博弈演变为对尖端人才的争夺。
中国AI人才为何能引领风骚?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源于中美两国在人才培养与流动上的差异化格局。
中国教育体系以扎实的理工科基础教育著称,每年培养数百万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毕业生,为全球AI产业提供了庞大的人才储备。
而美国凭借顶尖高校的科研环境、企业的雄厚资本以及灵活的移民政策,成为这些人才职业发展的优先选择。
换言之,中国是AI人才的“孵化器”,美国则是“收割机”。
从美国角度来看。
美国的AI人才优势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教育体系、科研生态与移民政策共同构建的“虹吸效应”,这种效应巩固了其技术的领导地位。
在教育体系方面,美国高校在AI领域的统治地位源于其创新能力驱动的教育模式。例如,斯坦福、MIT等顶尖院校不仅拥有全球最密集的科研资源,更以跨学科实践和前沿探索为核心培养人才。数据显示,美国高校培养了全球54%的顶尖AI学者,是中国的近4倍。
在科研环境方面,硅谷的企业生态更加完备,其开放研发模式为技术突破提供了沃土。斯坦福等顶尖高校与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的深度联动,构建起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网络,同时依托风险资本密集投入和扁平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快速试错-迭代升级”的创新循环。
此外跨领域协作的开放文化及全球化人才虹吸能力(外籍科技工作者占比达37%),共同铸就了技术商业化效率与颠覆性创新的双重优势。
在政策引导方面,美国长期依赖移民政策吸引全球精英。据报道,过去十年,H-1B签证为美国引进了超过50万名STEM领域人才,其中40%为印度和中国籍。
通过“掐尖式”筛选、“阶梯式”转化(OPT实习签证到绿卡的过渡通道)和“生态化”留存(允许双重国籍、子女教育福利等)等配套政策形成人才吸引闭环,使美国能以全球6%人口集聚43%的顶尖AI学者,形成技术霸权的“人才护城河”。
从中国角度来看。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因“应试导向”备受争议,但在数理基础训练上的优势却无可否认。
以“985高校”为代表的中国顶尖院校,通过高强度课程和竞赛体系,培养了学生扎实的数学、编程和工程能力。
这种能力在AI领域尤为重要——无论是算法设计还是模型优化,都需要深厚的数理功底作为支撑。
2022年NeurIPS会议的数据显示,中国本科毕业的顶尖AI学者占比从2019年的10%飙升至26%,接近美国的28%。这证明,中国教育体系已从“批量生产工程师”转向“孕育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
与此同时,由于AI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传统高校的科研经费显然难以支撑如此规模的投入,而中国科技企业的入场改变了这一局面,助推中国AI发展进入快车道。
图片
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
华为十年投入万亿研发资金,阿里计划未来三年投资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每年在AI领域的投入均以百亿计。
这些资金不仅有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还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反哺高校科研。
例如,华为与清华合作建立的“昇腾AI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尖端技术的平台。
产业资本的介入,使得中国从“人才输出国”逐渐转变为“人才留存地”。
中美AI之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争。
回望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都是人才。
在蒸汽机时代,英国依靠工匠精神崛起;在信息时代,美国依托硅谷吸引全球精英;在AI时代,中国正站在人才供给的源头位置。
2024年数据显示,在中国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顶尖AI研究人员中的47%均为本土培养,且留美工作的中国AI博士比例已从2019年的59%降至2023年的48%,中国本土AI人才培养能力正在形成闭环。
而特朗普政府对外籍科研人员的打压导致华裔科学家被调查比例上升30%,32%的在美中国AI人才考虑回国发展。如xAI团队中三分之一的中国成员表示,若政策持续收紧将转向国内企业。
图片
中美高新技术领域战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对人才的有力政策支持和国内AI产业突飞猛进带来的发展机遇,正对顶尖人才产生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西湖大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吸引了朱松纯、齐国君等顶尖科学家回国,其团队成员中70%为“90后”本土人才。
这场中美AI之争的胜负,不取决于算法的优劣或算力的多寡,而在于谁能掌握最顶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