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上有人开始鼓噪,说什么新一代国产隐身舰载机,马上就要宣布竞标结果,还说新一代舰载机的编号是J35,意思就是“歼灭F35”,又说什么北方的某个现有机型中标可能最大,消息会在4月23日海军节宣布等等!
看到这里,笔者就想笑。
若真如以上的内容所说,那么上面没有确定和宣布的事情,现在就拿出来说,这是什么行为,难道是想以身试法!?即使先不谈有没有泄密嫌疑,单纯仔细想想上面的说法,就能知道有多少可信度。下面这些话,则是某权威的说法:
1,水师对舰载机的要求其实一直很简单,排头前两位的需求,一是强大的电子对抗能力;二是航程!其他所有指标,都排在这两条后面!
2,水师舰载机的使用原则和空军完全不同。2架有体系支撑,使用安排合理,航程大于600海里的F18,若出现在我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的极限边缘位置,如果马上就要争夺制空权的话,其作战效能,能超过1个大队的,燃油到了必须返程的歼8!所以美军舰载机不断追求重型化。目前的F35C,极限弹射吨位,已经到了31.8吨!而装机的F135的单台推力是18吨!现在最新实验推力已经到了22吨!再过十年,单台推力到28吨以上,可以说是手拿把攥的事情,到那个时候,F35C增重到35吨,都很轻松!国产中型机与人家有可比性吗?
3,有人说重型机太重,航母降落冲击力太大,甲板受不了。这完全是脑补的外行话!舰载机降落对航母甲板的冲击力,主要是和翼面积和翼载荷有关,而和飞机的绝对重量关系不大!网上有各国现役舰载机降落的对比视频,明显可见:吨位相对更小的米格29K、大黄蜂、阵风M拦阻降落,似乎都是“砸”在甲板上!而只有中俄的歼15和苏33,是“飘”落在甲板上,这就反映出,机翼面积更大的重型舰载机,反倒对甲板冲击更小!
美国海军曾经试验过,让实际重量超过45吨的C130在航母上强行降落,都没用拦阻索!而谁敢给只有几吨的米格21弄上个尾钩,去拦阻降落?
4,至于说每艘国产航母的载机量、上舰需要的设计,那是各配套厂家的问题,水师不操那份淡心。说白了,像辽宁舰这类中大型航母,上舰就是一个团,24架左右;未来的003大型航母,也就是上一个旅,36到40架!同款的舰载战斗机,最多就这么多了!如果想形成更大攻击波次,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在机库和甲板上搅尽脑汁,去多抠出一两停机位,而再加派一艘航母,不就完活了?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1艘八万吨航母搞不定的,若有,那就来两艘好了!
5,因此那些死抱着所谓中型舰载机上舰多,可以增加载机量的说法,实在是想多了。中型舰载机油少腿短,不是在纸面上狠抠数字就能忽悠过去的。实际上,就是美军至今也没有隐形舰载机对决的经验!
未来还是一寸长一寸强,作战半径比什么都重要。很明显,若双方都是隐身机,那么用起飞数量来实现高拦截概率的作战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因为对敌方来袭的隐身长航程舰载机来说,拦截窗口不到过去的百分之一!
中型机的机头尺寸天然就小,必然限制相控阵雷达的组件数量,实际作战性能更加缩水。
6,中国水师的舰载机从零开始,第一代就选择了重型机路线,一定会继续沿着重型机的技术路线走下去。有人谈论新一代舰载机,上来就第一句就是:鸭翼和机身过长,上不了舰!实际上根本没那回事,阵风能上,其他鸭翼机自然也能上!
7,还有人说,北方某原型机上舰,比某现成隐形机改进工作量小!更没这回事!很简单,因为假设在竞标现场,水师自然会对下一代舰载机提出下列具体要求:
第一句:作战半径不得小于1500公里!某机当场大哭,回去重新画图纸从头改,而某现有隐形机则在旁边傻笑:嘿嘿嘿嘿!
第二句:必须内置弹仓,能装霹雳15,或者霹雳21!某机又大哭,回炉!而现有隐形机在旁:嘿嘿嘿嘿!
第三句:必须内置六中二近,这位还是继续哭、回炉。那位还是:嘿嘿嘿嘿!
第四句,必须要合成孔径雷达!哭、回炉;那边:嘿嘿嘿嘿!
更多的就不说了,水师和真正的专家,不会故意粉谁或者黑谁,他们只需要三个字,战斗力。
某型机还是要专注于外贸,搞好了,自家肯定也要装备一批支持一下。不到那个水平,仅仅想靠舆论造势就想独霸上舰?那可真是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