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20日)是小年,想必网友们都在参加年会,并且收到了年终奖,而好消息也不期而至。多家国际机构预测中国2017年经济增速为6.5%,或将重新成为“世界第一”。不过,大有大的难处,发展好了就会引起一些国家的羡慕嫉妒恨,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煞风景的事。其实中国不过想踏踏实实发展经济,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与各国的小伙伴们和和睦睦。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海外探客”发现,付出真心不一定等得到同样的回报,总有少数国家占了便宜之后干一些吃里扒外的蠢事。
新年伊始,英国的梅首相度假归来,就忙活“脱欧”的事。与外界的预测不同,英国提出了一份很“傲娇”的方案。其目的就是在夺回边界控制权、限制移民数量和脱离欧盟单一市场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目前的权利与地位。这份“硬着陆”的脱欧方案一经公布,就激起了欧盟多国的众怒。英国这种“便宜全占尽、责任甩一边”的流氓做法,简直是欺负人到极点,遭到抵制与抗拒是必然的。市场对此的反应比较强烈,英镑兑美元汇率随之跌到数年来的低点。英国经济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不过,英国敢提出这样的方案,必然是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对利弊得失有了相对精准的考量。英国为什么有底气?探客认为,因为梅首相领导的政府决定“堤内损失堤外补”,加速与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自贸谈判。一方面,与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达成范围更广的自贸新协定会让英国不再过于依靠欧盟市场,这样与欧盟谈判时会更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中国的投资可以帮英国度过难关,因为只有中国这样超过10万亿美元GDP体量的经济体才能带动英国的发展。况且,2016年中英双边货物贸易额超过743亿美元。就在1月18日,第一趟中欧班列抵达伦敦,开启了新时期中英贸易的物流管道。
矛盾的是,自由主义秩序的崩溃虽然实际上就是从英国“脱欧”开始,而后特朗普胜选又加速了这一趋势,但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依然想站在原地维持旧秩序。英国在防卫政策与军事领域似乎依然以“老贵族”自居,傲慢到不屑于考虑别国利益,即便是对亚洲最大国家这样的庞然大物也视而不见。
就在今天,根据媒体报道,日英两国政府在下周将缔结一份“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主要内容就是自卫队与英军相互提供武器弹药、燃料和生活补给品。再次之前,只有美国与澳大利亚与日本签署了这个协定。日本的“防卫合作外交”又取得重要进展。探客分析,这个协定的恶劣之处在于变相承认了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承认日本军事力量可以扩大活动范围,实际就是一份低调的“军事同盟协定”。这不禁令探客想起1905年形成的“英日同盟”,两国在东亚划分势力范围与共同分赃的行径似乎再次重现。
众所周知的是,安倍政权一直在编织一个针对亚洲最大国家的“围堵网”,除了频繁在东南亚、南亚、非洲、大洋洲活动外,最近日本还提出为东盟一些国家提供自卫队的旧武器,加强所谓的“防卫合作”,而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国则是潜在对象。美、澳、英等国与日本签署相关防卫协定,实际就是赤裸裸的鼓励与教唆。
而在2016年11月,英国派出“台风”战机赴日本与航空自卫队举行联合训练,作为日本右翼的防卫相稻田朋美还登上英国战斗机以示亲密。此次联训的时间点比较敏感,正值东亚地区因为海洋问题而产生激烈争执之时,英军不仅趟了浑水,还叫嚣要飞越“南方池塘”,给日本打气和助威。美英日韩还联合在半岛举行了相关演训,展示了强硬姿态。不仅如此,英日双方还准备共同研究下一代战斗机的新型空对空导弹“JNAAM”,博采双方的长处,预计其性能将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对日本来说,其航空自卫队引进的42架F-35隐形战机计划搭载这种导弹,目的就是强化对亚洲最大国家的遏制力和应对能力。
从英日之间密切的军事交流情况来看,英国似乎并不顾忌别国的反应,其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姿态相当明显,等于向亚洲最大国家宣告本国在军事上站在日本一方。不仅如此,尽管囊中羞涩,但英军的架子依然很大,居然提出英国版的“重返亚洲”政策,连美国都看不下去,出面劝告其“注意实力对比”。
脚踩两只船,什么好处都要捞,还理直气壮,这是谁惯出的毛病?除了二战时在东亚吃了日本的亏,英国在历史上还从未被亚洲最大国家击败过。而美英日几个当初打得你死我活的对手,如今却上演一出出的“相见欢”,还结成了军事同盟,基础恐怕就是都在战场上领教过对方的厉害,不打不相识,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觉得对方有足够的分量成为自己的盟友。而一直采取和平发展的亚洲最大国家则不能令英国产生发自内心的敬畏。
近几年来,媒体一直报道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可在金钱的背后,是永不消退的轻蔑、敌视与防备。梅首相模仿的是“铁娘子”,想靠威吓与媚笑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美其名曰“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国家”,已经遭到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当头棒喝。德国方面公开表示,欧盟不会签署英国所期待的那种自贸协定,英国不可能“鱼与熊掌兼得”,想在“摘樱桃”的同时还体面地退出,是绝对不会实现的美梦。在这个关键时刻,是否应该联合德国,共同给英国一个永远难忘的教训?国际社会存在英美这种“特权者”,是对公平与正义最大的讽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