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到200吨级的隐身战略轰炸机很可能已经有9架下线。其中1架为静力试验机,另外4架为最早的试飞型号。分别试飞气动隐身仪表与武器;而最新下线的4架基本就是初期服役型号。对这个说法,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概率还是比较高。甚至有人提到其中的第3架与第4架原型机因为技术问题已经闲置。所谓的闲置也就是原则上不再上天试飞,而只进行地面上的技术测试或者设备的更新测试。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这两架原型机中途把4发模式临时改为了2发模式。进行试飞后发现暂时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不再进行新的试飞。那么这种说法有多大的可信度呢?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基本没有这种可能。首先200吨级的隐身战略轰炸机,即使原型机,哪怕没有特别的隐身涂层,
也不会造价非常便宜。要知道B2的原始造价超过30亿刀,相当于当时的60吨纯金。而B2如果不挂载武器的同时也不加入燃油。也就是弹舱与内油箱同时空置的情况下,其空重甚至还不到60吨。因此真的是近乎一种完全用纯金打造的大飞机。正因为价格如此离谱,就算是超级大国的家大业大而已不是随便装备的;最终只生产了22架就拆除了生产线。因此全新的200吨战略轰炸机的原型机,就算充分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人工费再节省,最多压低到B2造价的三成不得了,那也得10亿刀一架。一架就相当于至少10架J20的成本。2架就是20亿,足够造20架J20甚至是5艘以上的052D。对一贯1分经费掰成两半花的某些方面来说,就因为临时换双发不合适就不再继续试飞?这种理由稍微想想都不成立。
再者200吨级的战略轰炸机,最低要求也需要至少20%的推力值才能正常飞行。那么最小安全推力也需要40吨级;这还是非加力的指标。如果是4台发动机一起装机出力,那么单台的最小非加力推力也需要10吨。目前只有少部分中等口径发动机可供选择。如果突然改成双发,那么单台非加力推力至少20吨级!目前根本没有这类发动机自产。即使最大加力推力到20吨级的;最高性能型号也可能是处于早期台架测试阶段的第5代变循环型号。这个阶段的超级发动机即使有,也不可能立即拿来临时装配到如此高端的项目上。况且4发设计与双发设计的内置动力系统,从进气道一直到尾喷口都差异巨大,怎么能说换就换?如果不是从设计上或者材料上出现颠覆性质的问题。那么除去破坏性静力试验的,
那架原型机之外,其他的4架最早的试飞型号,最终在试飞任务完成后,都会按照最终服役型的标准进行完善。也就是不会像战斗机一样留下几架原始试飞型而不进入现役。主要原因就是大型战略轰炸机的研发制造成本实在是太高;总的制造数量又可能受到很大的制约,导致B2项目也不存在没有飞上天的原型机长期留在仓库里。那么为何突然有这种说法?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在于同一个研发单位,存在一种吨位小一号的双发隐身轰炸机的另类原型机。外界很可能把两种不同的隐形轰炸机的原型机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