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怕是没想到,自己刚离开中国,带过来的芯片 “生意经” 就不太灵了。
这位英伟达的大老板,这次来中国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穿唐装、说中文,就为了推销他们家新出的 H20 芯片。本来现场气氛搞得挺热乎,结果他刚走,360 的周鸿祎就说了大实话:H20 这芯片看着改得挺巧妙,其实定位特别尴尬,360 现在买的都是华为的设备。
周鸿祎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就算咱们自己的芯片还有不足,也得坚持用。不然的话,怎么能进步?又怎么能不再被别人卡脖子?图片
黄仁勋这次中国行,营销做得确实挺到位。从上海到深圳,一路用中文演讲,聊 AI 需要的算力,说要和中国企业合作,还特意提 “懂中国市场的需求”。他这么做,说到底是因为中国市场对英伟达太重要了 —— 以前中国市场能占他们近四分之一的收入。但现在美国不让高端芯片卖到中国,他们才搞出 H20 这种 “减配版” 芯片,既能绕过限制,又想靠着牌子继续在中国赚钱。
可周总一句话,就把这层 “温情” 的面纱揭开了。H20 这芯片,普通用户用着性能浪费,真需要高端算力的企业用着又不够。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是企业实打实算过账的:外资芯片说不定哪天就因为政策变动断供了,咱们自己的设备就算有短板,至少能攥在自己手里,心里踏实。
现在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都这么选。从大的互联网公司到新能源汽车厂家,不少都开始在供应链里,把外资的换成咱们自己的。有家大科技公司去年把 20% 的服务器芯片换成了国产的,刚开始确实花了点功夫适配,但一年下来不仅用得挺稳,还躲过了三次外资芯片因为政策调整没法按时交货的麻烦。这种 “现在麻烦点,以后更安全” 的想法,正在慢慢改变企业买设备的习惯。
黄仁勋可能没弄明白,中国市场对芯片的需求,从来不是 “有没有能替代的”,而是 “能不能自己说了算”。图片
有人说 “用国产芯片是搞封闭”,可实际上是咱们没别的选择。华为海思从被制裁时紧急顶上,到现在能稳定供应中高端芯片;寒武纪、地平线这些企业,从性能上追着别人跑,到有些场景下已经超过别人,这些进步都离不开市场愿意给机会。就像早年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国产手机也被吐槽卡顿、发热,但就是因为消费者和企业一直支持,才有了现在华为、小米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时代不一样了。科技竞争就像跑马拉松,一时落后没关系,怕的是不跑了。买华为设备不是说外资的不好,是给咱们自己的芯片一个在实际使用中成长的机会。等更多企业愿意这么做,中国科技才能从 “别人给啥用啥” 的被动局面,变成 “自己能造啥用啥” 的主动状态。
黄仁勋这次的 “芯片生意” 没做成,其实也给所有外资企业提了个醒:中国市场欢迎合作,但不接受 “被别人卡脖子” 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