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在即,泰国政局暗流涌动
——为何泰国动不动就爆发政变?
白云
新一轮泰国大选又即将拉开帷幕,关于现任总理巴育与前总理——西那瓦家族的他信、英拉之间的恩怨情仇,再次引发世人关注。虽然巴育代表的军方,通过军事政变,成功的将他信、英拉先后驱逐出国,但鉴于西那瓦家族在泰国的强大影响力,以及新登基的拉玛十世与他信的昔日交情,这次大选会不会引发选情震荡,不得不让人担心。
毕竟,从历史上看,泰国的军事政变,实在是太频繁了。从1932年泰国君主立宪政体到现在,泰国经历了近二十次政变。军方、王室、佛教、民选政党,红衫军,黄衫军,将泰国局势搅得热火朝天。不过,令人意外的是,频频政变的泰国,社会却大致能稳定,并不见内乱爆发。这是为什么呢?云石君将做简要分析。
第一、无法实现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体制的好处之一便是稳定。中央政府通过掌控政治经济权力等的高度集中,可以有效处理国内的各种危机。但中央集权政体的实现是在文化的同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国民差异性较小,利于调和国家内部不同利益团体的矛盾。
而泰国的国家认同是基于宗教体系和王室道统而形成的。宗教、王室道统只是文化构成中的一部分,不足以打造一个具体化的高度集权政治体制。
而泰国地处中南半岛乃至东南亚的地缘核心,也成为了外部势力角逐的对象。泰国本身的地缘实力、体量都有限,难以阻挡外部势力的进入。在大国势力角逐下,泰国内部势力分裂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文化和外部政治势力的双重制约下,泰国很难通过打造强势政府来避免军事政变。
第二、分权民主作用不大。
自泰国建立君主立宪后,便逐步学习西方政治模式,并最终建成了以全民选举的西式民主制度。不过,西式民主制度在泰国却表现出水土不服,这是为什么?
从经济层面上看,泰国本身资源有限,人口众多,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制造业,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必然。不过,从泰国国民性格上看,难以广泛推广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为什么呢?
泰国属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漫长,此种气候令体力劳动者的身体舒适度较差,进而影响劳动效率和劳动积极性。慵懒是泰国普遍的国民性格。当然,泰国阳光充足、降雨丰沛,土壤肥沃,极适合农作物生长,这种慵懒的性格对农业影响也不大。不过,对于工业制造来说,尤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普遍很高。可是,泰国人的慵懒及自然环境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工业制造的效率。其实从20世纪后半页东南亚与东北亚的制造业竞赛中,东北亚始终处于优势就可以看出泰国国民性格对推动工业发展的副作用。
当日、韩、港、台相继相继完成产业升级后,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迁往东南亚。不过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加入到制造业的争夺中去。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动下,加上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各方面因素,使得中国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世界工厂。
而泰国完全不具备与中国竞争的能力。另外,因本身国力有限,金融市场上无法抵挡国际资本的洗劫,多种原因下,致使20世纪90年代后,泰国经济长期停滞,工业也大量流失。这些致使了泰国大部分人群,农民无法有效的享用现代文明成果。
当然,泰国毕竟开放多年,有一定的地缘资本,通过商业、残存工业以及旅游业等行业的继续发展,也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中产阶级。不过,这群人聚居地主要在曼谷,可以享用现代物质文明成果,如冷气等,他们和统治阶级一起,共同构成泰国的有产阶级。
泰国的社会结构呈金字塔状,采用民主政体稳定性欠佳,至少不如同样采用民主政体的印度稳定。这是因太过身处各方势力交汇之处,自身能力有限,无法有限抵御外来文明的影响。所以,通过思想禁锢扼杀底层百姓物质欲求的方法,在泰国难以施行。
可是,泰国毕竟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国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外面发达的文明,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物质欲。而现实是泰国工业化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他们内心的不满情绪,影响泰国政治稳定。
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泰国,政客要获得农民的支持,才有机会走上政治权力的顶端。现实中,他信——英拉的西那瓦家族成为了农民代言人。
泰国采用的是西式选举制度,西那瓦家族受广大农民的拥护走上当权者也是合法的。不过,西那瓦家族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必定会损害到上流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利益,招致他们的反对。具体来说,还是经济问题。
上台后的西那瓦家族,为了回报农民,他们必须要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关键是,怎么去提高呢?
方法一:做大蛋糕,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再辅之以合理财富分配方式,逐步满足农民们的物质需求。具体来讲,即通过大规模工业化,为农民提供比较高新的工业岗位,使他们的生存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不过,因中国是世界工厂,全球普通制造业差不多聚集在中国生产,相当于断了泰国大规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也就是说,西那瓦家族难以做大蛋,可是又不想被农民们抛弃,于是就,他们就想着分蛋糕,重新分配社会现有财富。
而有产阶级怎么会心甘情愿割下身上的肉,赠与农民。无论是王室、寺庙、资本家,甚至是中产阶级,对西那瓦家族的重新分配社会现有财富这一决策都是深恶痛绝的。这就加大了有产阶级和当权者以及农民间的矛盾。有产阶级必须阻止代言农民的政治势力上台。
可是,泰国又是一个采用西式民主制度国家,政府由普选产生。而有产阶级毕竟是少数,不能左右政府代表他们的利益。于是,只有通过军事政变,靠军事力量,将西那瓦家族驱逐下台。
可是,军事政变后,政变者要如何下接下来的棋呢?
短期内,泰国可以实行军管。不过,军管本身是一种强权政治,而泰国又不具备中央集权的条件。若长期军官下,毕竟会加剧政府与农民、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缺乏民主政体作为缓冲的情况下,内战爆发在所难免。
无奈之下,军事政变后,泰国又走上了民主体制道路。可是,在该体制下,受农民支持的政治势力通过普选上台,而民主政府又不能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只有拿有产阶级放血,最后迫使有产阶级再以军事政变镇压。于是,泰国政局陷入到选举与政变的恶性循环。
第三、要如何结束这一恶性循环?
前文已经分析过了,泰国要发展工业经济,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局混乱的局面。那么,蛋糕究竟有没有做大的可能呢?
答案是,可能。这个可能性的大小取决于中国。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泰国惨遭美国资本洗劫,几十年经济增长成果化为乌有。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其高速发展的工业体系又将泰国的制造业吸入怀中,致使其丧失了赖以复兴的工业基础。某种角度来讲,中美两国也推动了泰国的政局混乱。
而现在,通过十几年的积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大增,面临着产业转型。诸多低端产业也开始逐渐转移,转移方向多向中国内地,但也有相当部分是转向东南亚,这就给了泰国重建制造业的机会。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也会借机打造自己主导的经济圈。自然,中国会多多支持那些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
除开产业转移,还有来自中国的资本输出。随着中国国力的大增,向外输出资本的能力也增强。若泰国能获得中国的贷款,可以有效的改善国家基础设施条件,为其发展经济,振兴国力提供一定保障。另一方面,最直观的便是,中国庞大的旅游观光客,即给泰国带来了巨额外汇,也为泰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相对高收入的工作岗位,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而放眼世界,中国是与泰国地缘关系最为紧密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更利于带动泰国的经济发展。而在中国的地缘战略布局中,泰国的地位至关重要,中国也愿意扶持泰国。如果泰国顺势而为,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就极有可能扭转国内的经济困局,进而清楚国家的政治动荡。
当然,这都是理想状态下的局面。毕竟,中国现阶段实力并未能强大到可以做泰国的救世主。而泰国与中国深度交流,虽在经济上获益良多,可又会面临政治上被中国绑架的风险。但是,从长远看,中国确实是泰国唯一的救星。那么,泰国究竟会如何发展对华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