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针对中印,特朗普大棒背后,一场针对中国的围剿正在密谋!
2025-09-11 21:51:24



特朗普突然发出威胁,声称要同时对中印两国加征高额关税。特朗普这是打得什么算盘?意图何在?

一、特朗普的“关税胁迫”是一场天大的阴谋

2025年9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回应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印加征关税的威胁。林剑强调,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既非危机制造者,亦非当事方,坚决反对任何将中国视为施压对象的经济胁迫行为。

这一表态直接针对特朗普近日对欧洲官员的公开言论——若欧盟同意对进口俄罗斯能源的印度和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美国将“跟进实施”。彭博社披露,美方意图通过“集体施压”迫使俄罗斯与乌克兰展开谈判,但欧盟内部对此存在严重分歧。路透社指出,美国要求欧盟率先行动,而欧盟则坚持“美国必须同步行动”,双方博弈陷入僵局。

但是,战友们仔细品品,这是完全针对俄罗斯吗?显然不是!这是针对中国!很显然,美国这是在诱使欧盟对付中国,是想制造中欧对立,也就是说如果欧盟制裁中国的话,美国就跟进,但是,实际上是美国真的想拉上欧盟一起对付中国。至于印度,则是美国对印度的施压,试图迫使印度彻底倒向美西方,成为美国炮灰。

二、美国想以关税为杠杆,构建“反俄反华联盟”

特朗普政府此举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美国优先”战略的延续。通过将中印与俄罗斯能源贸易绑定,美国试图实现多重目标:

削弱俄罗斯经济命脉:2023年数据显示,印度和中国合计占俄罗斯原油出口的约55%(路透社),加征关税将直接压缩俄能源收入。尽管2024年数据尚未完全公布,但趋势显示中印仍是俄能源出口的核心市场。

分化欧亚经贸联系:美国长期施压欧盟与中国“脱钩”,此次以关税为杠杆,意在切断欧盟对中俄市场的依赖。美国希望通过制造“共同敌人”的叙事,强化跨大西洋联盟。

图片
转嫁国内矛盾:特朗普在2025年大选临近之际,试图通过强硬姿态转移国内对其外交政策的批评。关税议题成为其凝聚保守派支持的重要工具。

然而,这一策略面临结构性矛盾。欧盟对俄制裁已导致自身能源危机(2025年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工业电价较2022年上涨23%),进一步对中印加税可能加剧供应链冲击。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测算,若中国对欧车企反制,德国年出口损失将非常巨大。

但是,更重要的是,美国的目的不止一次,他要的是“新冷战”!是希望通过制造中欧对立,来达到他“新冷战”的这个最重要的目标。

三、中方以“非当事方”划清政治责任边界,拒绝美西方甩锅,同时又做好了强势反制的斗争准备

责任切割:强调中国“非危机制造者”身份,将乌克兰问题的根源指向美西方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中国始终主张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反对任何将中国拖入冲突的企图。中国实际上早有先见之明,一则是有明确的立场文件,战争开打不久中国就这么干了。而且,过去三年多,中国一直这么执行。现在9·3阅兵大家也都看到了,中国如果真的支持俄罗斯,普京已经打过巴黎了!

反制信号:参考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时的反制策略(商务部明确表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中方可能对欧盟农产品、奢侈品或技术设备实施精准打击。尽管目前尚未有官方表态,但中国一贯坚持“对等反制”原则,这其实会让欧盟比中国更难受,所以欧盟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敢随便乱来,他也知道会上美国的当。

分化美欧联盟:通过公开质疑美国领导力(如特朗普称“欧盟成立旨在对抗美国”),加剧欧盟对美战略自主性讨论。中国希望通过强化与欧盟的经济纽带,削弱其对美政策的盲从性。但是,客观而言,美国在欧盟培养了大量的代理人,中国的想法往往被欧盟内部给消解了。当然,和过去三四年不同,中国现在不怕任何情况,你敢来我就敢打!

四、欧盟陷入了战略自主与美国胁迫间的囚徒困境

欧盟对特朗普提议的犹豫,暴露其深层矛盾:

经济依赖难以割裂: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仍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统计局),德国巴斯夫、法国空客等巨头深度嵌入中国市场。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指出,中国市场占德国车企海外利润的35%以上。

能源安全优先级下降:尽管欧盟试图通过“碳关税”重塑产业优势,但2025年德国工业竞争力报告显示,脱离俄能源价格优势后,其制造业成本较中国高出37%。高昂的能源成本已导致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外迁。

内部立场分裂:匈牙利、捷克等国持续反对激进反俄政策,认为制裁已对本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波兰则要求美国提供“无条件安全保证”,以应对来自东部的压力。

五、这是一场地缘重构游戏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折射出美国霸权逻辑的异化:

从规则主导转向暴力胁迫:传统上,美国通过WTO等多边机制施加影响力,如今却直接要求盟友“共担风险”,暴露其国际制度掌控力衰退。

“阵营对抗”思维回潮:将中印捆绑施压,本质是复活冷战时期“非友即敌”的零和叙事。然而,印度外长苏杰生虽未在9月9日公开明确表态,但印度政府内部普遍认为不应卷入美中对抗,印度将继续奉行“战略自主”政策。

中国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冲分裂风险。2025年8月,中国与金砖国家签署能源合作备忘录,推动本币结算占比提升至40%以上(新华社)。这种“去美元化”实践,正是笔者所倡导的“另开一桌”的战略落地。

其实,何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想去美元,欧盟也想,所以刚刚与中国签署了高额的货币互换协议。不过嘴上怎么说,身体还是诚实的,特朗普也是没办法!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本质是美式霸权“最后的挣扎”。而中国以“非暴力不合作”姿态划清责任边界,既避免直接冲突,又通过经济反制重塑规则话语权。

大国博弈的胜负手,从来不在于一时的关税或制裁,而在于能否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经济生态。今日之局,恰是这一逻辑的生动注脚。特朗普可能是美国的回光返照,他可能会让美国拖一阵,但最重这一切都会被反噬,到了美国被大势碾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