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宗的重型隐身机型已经关闭了生产线十来年了。而另一个快50年前研发的机型,又获得了144架的新订单,F22A只能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这种奇葩事情居然就发生在超级大国。而那边正在拼命向一天下线一架的速度冲刺,很明显,144架消耗230亿美元的资金,或多或少也要影响F35在超级大国自家的接机速度,只能狠狠得从所谓的盟友身上揩油来填补这个窟窿了。说到底,还是因为F15现在的东家,实在是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了。上半年一共才出售了70架客机,这基本就是往常正常年份一个月的销售额。当然也说明这家在上面的游说力量还很强大。230亿也算是救命的钱。但是能否真得救命?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表示深切的怀疑。毕竟这笔采购款恐怕仅仅维持军机生产部门都难,至于正常的民机生产部门则根本顾不上。
长久以来,在全球航空产业界,只有民机红火了补贴军机的道理,还从来没听说军机的利润可以反向补贴民机的,现在关键是民机的窟窿过大。230亿美元扔进去连个响声都听不到。现在这家单位还有十几万职工。230亿美元仅仅够一年的工资和保险的。虽然已经裁员,但是人员总数还维持在10万以上。客机卖不出去的状况已经维持了1年多,再维持一年已经很难。如果仅仅是工资奖金还在空耗问题还简单了。关键是这家东家居然有几千亿的外债需要偿还,不用说本金,就是仅仅利息的窟窿也填不上。当年红火的时候,客机订单排到了10年以后,每年都有几百亿的纯利润。很多人看到这家生意如此好,都愿意借钱给他。而这家不是拿这些资金去搞研发提高产品品质。居然是拿巨资来炒高自家的G票。
美其名曰回馈G东,结果到最后价值跌得一度只剩下高位的15%,等于85%财富都蒸发了。现在不但没人敢借钱给他,还必须追着要债。联邦ZF想直接花钱接管一部分,还坚决不松手。说明这家的架子还是放不下。现在还有钱请游说公司,以后就难说了。单纯从军力构成上来讲,一次性采购144架3.5代,现阶段还看不出问题,毕竟目前大多数国家3.5代都装备不起,不过10年后就恐怕难说了。因此10年后才是比拼5代机质量和数量的最佳时期。现在180架不能打仗的F22A和急速下线的大量品质可疑的F35系列暂时掩盖了超级大国海空军面临的代际危机。随着F35在全球铺开的面越来越广,一旦F35在小的局部冲突中被更强的对手斩于马下,则超级大国的空中力量的构成将爆发全面的危机。现在不过是进一步放大这种结构性危机的积累期而已。
总之这种折腾都是超级大国本身的问题和矛盾的反应,没有必要被带偏了。不论超级大国的海空军采购什么飞机,这边只需按照既定的策略执行就行了。关键还是加大隐身机的产能。3.5代仍然按照正常的比例采购。这边越早具备600到800架隐身机,超级大国的力量构成就崩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