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2与B21长期面对的地效气动困局,来反推H20的局部升级!
2022-12-22 08:47:59



最近超级大国空军在所谓的B21新式战略轰炸机刚刚亮相之后,紧接着就坠毁了一架极其宝贵的现役B2轰炸机。而且有传说是最近坠毁的B2不仅仅只有1架,极有可能另外1架在起降阶段也出了大问题!不过这个消息是否真实还需要多方面的验证。但是不论怎么说,在B21还没有真正首飞之前,作为压箱底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数量极其有限的机队,目前的日子并不好过,基本已成惊弓之鸟,却是不可以否认的基本事实。因此开玩笑说B21是B2的当头克星,那么目前看还真有这层意思。B2一共只生产过22架。经过这些年的消耗,恐怕只剩18架到19架还算是机体完整的;至于还能正常起飞完成作战任务的,恐怕数量还要打一个明显的折扣。这种战略轰炸机的涂层还特别娇贵,平时怕风怕晒又怕雨,



出动一次就要回到恒温恒湿的厂房重新打腻子喷涂维护一个月以上才能执行第二次的任务。因此仅仅十八九架的B2真正能随时出动的恐怕不会比尼米兹级航母多到哪里去,极限也就是只能随时出动3到4架。这个数量在大部分战争中都只能算是敲边鼓的角色。因此B2机群,作为对其他大国的威慑力量,坚决不出动甚至比真正出动还有更大的战略价值。也正是因为意识到B2的数量与出动率都相当的不堪,因此才想发展低配版但是数量上足够的B21。而现在看来B21的低配版明显是“过于低配”,大有堕落成中型轰炸机而不是战略轰炸机的可能性。按说22架B2服役不到20年,就损失了3到4架,这个综合损失率绝对不算低。但是分析B2成军以来的所有损失场景,就会发现一个相当明显的共性。



这就是所有B2出现的4到5次坠毁或者接近坠毁的大事故,都是在起降阶段出现的问题。而B2在正常的飞行阶段,甚至在多次空中加油后做数万公里的近乎环球飞行期间,都飞得好好的,而从来没有出现过大问题。这就明显暗示B2在起降阶段存在不可克服的技术死节。导致B2从刚刚服役到今天,一直出现起降时的从偏离跑道到直接坠毁等高等级事故。过去有一次导致B2完全坠毁的事故的事后调查,说这架B2是因为在起飞前用喷枪清洗机体时,导致数个高度与速度传感器进水,最终异常飞行数据引发这架B2的飞行计算机做出错误的指令,而让飞机直接拍到了跑道上。而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看来。所谓的传感器进水,更有可能在飞机坠毁后,消防喷水灭火而导致的浸水。从B2一直到B21;

图片



在基本气动上都有一个巨大的BUG。这就是其起降阶段的地效作用非常明显。因为两者都是平板一样的大飞翼,而缺乏垂直稳定气动面。这种形状在高空巡航飞行时,在电传飞控的操作下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一旦接近地面与跑道,也就是飞行高度在100米以下时,地效造成的不稳定气流是几乎不可预测的。不论是突然一阵侧风还是其他的风切变,都会导致平面大飞翼体脱离正常的飞行轨迹,而此时的电传飞控根本来不及反应,即使能反应也没有足够的垂直气动面来纠偏。B2只能在起降时启动襟副翼,而B21增加了腹部的曲面气动效应,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相反,据说H20在起降阶段可以直接把部分水平襟副翼升起转换为双向的巨大V型稳定面,这真是一个天才的解决方案。对此,B21系列,



即使想模仿也来不及了!因为B21急于提前推出,在设计上已经定型。如果一定要大改,等于要重新设计机体,那样的B21到2035年都无法服役!